[要闻]“1331”工程 书写高等教育使命担当
本篇文章3176字,读完约8分钟
“2017年11月,黄庆学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11月,赵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专职引进金智新院士。这样,包括谢克昌院士在内,学校形成了由四位重点建设学科院士领导的高水平学术团队。”3月28日,太原理工大学发展规划系主任王宝君说。
在省科技大会上,“1331”工程等重大成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331”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自实施三年以来,已成为全省高等教育的总体牵引,与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全省优质转型发展相联系。“解放思想,集中资源,全面展开,重点支持,服务需求,改革供给”。在省教育厅确定的这一推广思路的指导下,“1331”工程三年内支持建设了51个李德树人项目、34个重点学科、92个创新团队、122个科技创新平台,并拨款7.613亿元完成项目。出现了大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高端人才加入,本土人才快速成长,人才引进从未如此强大
2019年5月30日,长治医学院召开老年健康高峰论坛,聚集了国内老龄化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会后,他们主动成立了老年健康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并陆续加入。“2019年4月25日,我们发出聘书,介绍长江学者郑洁和谭磐教授全职工作。5月30日,以谭薇教授为主任的老年健康研究中心成立对于这两天和这次盛会,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郑金平有着深刻的记忆。长治医学院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据业内人士介绍,为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在此之前,2018年9月,山西大学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喜事——迎来了山西大学首位全职长江学者蒋易教授。
大儒也叫大师。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人才是第一要素。“1331”工程实施后,我省高校学科、平台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开始显现。除、谭政外,李、、院士、胡长江学者、、肖、、瑞典学者M. Dusty等人,一大批高端人才纷纷加入,全省高校博士学位科研人员增加20%以上。我省地方人才也快速成长,人才引进和教育力度空前,高端人才增量位居中西部地方高校前列。
“立德·庶人”也硕果累累:山西大学成为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三育”综合改革试点大学;涌现出一批前缀为“国家”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在全国率先启动,成效明显,60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工地。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由山西医科大学李思进教授指导的“傅锐智培——全球分子影像自动配药行业先锋”项目获得了大赛举办以来五年来我省第一枚金牌。“我从一个无知的‘局外人’迅速成长,创新意识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本科毛天骄赛后感慨道。仅在这次活动中,共有74,000名学生从竞赛中受益。
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创新平台取得多项突破,高校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学校顺势而为,依托化工与技术、采矿工程、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高峰”学科,辅以一批特色鲜明的“高原”学科,提出了“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和四项重要任务: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新型金属材料和高价值煤基先进材料的煤炭机械装备、煤炭战略与政策,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山西的重大需求
在中国北方大学,自2018年9月起,工程、材料科学、化学三大学科群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国际高水平行列。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后,在2018年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组和科技部创新领导小组。至今赢得了国家创新团队的所有荣誉,国家创新人才不断涌现。2019年下半年,团队先后获批国家重点R&D计划的两个重点项目,其中“科技冬奥”重点项目由周建设教授负责,中央资助2603万元。
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李金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主刊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中,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在“气体吸附基础理论——制备——mofs材料——气体分离系统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合作攻关,解决了“吸附转化”这一世界性的理论与实验难题。
我省高等教育领域仍有许多显著成绩:全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总数增长37%,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零突破;四所高校的九个学科进入esi前1%,我省高校各学科排名快速上升;批准了与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领域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实现了我省转型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全覆盖等。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创新平台上,如省教育部共建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学科创新人才引进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我省也相继实现了零突破。2018年12月,以山西大学为牵头单位成立的“极限光学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5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实现了我省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零突破。2019年,我省获批省部共建3个协同创新中心,有4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位于中西部地区前列。
2019年,山西大学的“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利用”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先进金属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与设备”均获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批准,打破了我省高校连续10年没有在此平台上取得突破的局面。
“1331”工程的大丰收令人振奋。“近三年来,全省获批的国家部委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比过去10年之和有所增加,增幅达4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节青、优青等项目和项目经费比2018年增加80%。”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科研成果转化成功,服务转化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谱写了“1331”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新篇章
太原理工大学的“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是“1331”项目的典范。
“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是余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经过6年的艰苦研究取得的重大创新,被确定为2017年“1331”重点项目。由于“打破外国产品和技术的垄断”、“从煤层气中创造第一颗大型钻石”、“在我省寻找销售煤层气资源的价值链”等亮点,该项目去年成为各大媒体和行业关注的焦点。在省委、省政府和学校的共同推动下,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3.5亿元与学校共同成立山西新碳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转入运营阶段。
在过去的三年里,更多的大学研究项目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山西大学与晋城市政府、富士康集团联合推出光电产业研究院联合建设;山西农业大学面向扶贫主战场,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国北方大学镁合金车轮的膨胀挤压、化学废气的超重力净化等一系列技术已在山西改造落地。同时,省内高校也主动走出校门,寻求与各级党委、政府、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拓宽产学研对接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路径。
"推进“1331”工程,提高质量和效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1331”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全省高等教育仍有许多创新任务有待完成:一是聚合优势和创新资源,打破学校、学科和平台之间的“墙”,进一步提高学科和产业集群的契合度和准确性;二是加大协同效应,打破高校与我省重大战略、重点项目、重要产业的联动“壁垒”,进一步增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效应和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共享;三是提升服务转型的贡献,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障碍”,进一步提升高校解决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技术的研发和科研能力。
“巩固教育的‘基础’,提高内涵的‘质量’,增加服务的‘有效性’,聚集有效性的‘焦点’。”省教育厅对重点任务逐一梳理,指导明确,激励有力。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省科技工作会议和楼书记讲话精神,按照“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采取更加有力、务实、有效的具体措施,推进“1331”工程重点任务的落实、落地、减负和成功,提高质量和效益。(李林霞)
标题:[要闻]“1331”工程 书写高等教育使命担当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