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去年9月以来,山西新增1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本篇文章2403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7月,欧盟理事会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集贤苹果”和“山西老陈醋”成为中国首批受欧盟保护的100个地理标志,它们将有权使用欧盟的官方认证标志,这有利于获得欧盟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开拓欧盟市场,增强市场意识和国际影响力。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吴表示,地理标志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发展区域经济、弘扬区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仅可以增强地方名优产品的市场意识,而且对维护产品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提高特定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自去年9月以来,我省新增运城面粉、绛县樱桃、克兰绒山羊、平顺马铃薯等12个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截至7月底,我省已有72个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2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5家企业获准使用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有效利用提升品牌影响力
“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后,壶关旱地番茄形成了从育苗到种植,再到深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创建了壶关旱地番茄交易中心。”9月1日,长治市壶关县兴农旱地番茄协会会长李交忠高兴地说,每天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卖出2000多份一盒10个、定价48元的优质番茄,每天河南、江苏、山东等地的商家将从少梁村带走7.5万公斤番茄。而这样的场景,在壶关县,同时出现了很多番茄种植乡镇。
目前,壶关旱地番茄产业已覆盖全县10个乡镇170多个村,200多家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种植旱地番茄。全县年种植面积约5万亩,平均亩产7500公斤,总产量37.5万吨。平均每亩收入2.7万元,总产值13.5亿元,带动了1.5万多户已建档办卡的贫困户增收致富。已发展成为壶关县“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当然,壶关旱地番茄的繁荣离不开地理标志的有效利用。
李交忠介绍,依托合作社建设的现代工业园区,形成地理标志标准化营销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线下体验与线上营销相结合,推进“壶关旱地番茄”地理标志推广。我们先后注册了“紫团”、“日润”等商标,全县17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近年来,随着旱地番茄产业的不断发展,壶关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旱地番茄之乡”的目标,不断提升旱地番茄的品牌影响力,于2019年在中国壶关成功举办首届旱地番茄文化节。
长治市市场监督局二级研究员黄晓飞表示,“壶关旱地番茄”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成功注册后,当地番茄的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强,带动了当地部分贫困人口和闲散劳动力就业,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走“特”“优”之路
“仅今年上半年,‘运城面粉’,‘运城面粉与地图’,‘蓟县大樱桃’,‘万荣柴胡’四个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注册成功,居全省第一。”运城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表示,近年来,我们全力培育地理标志。对于自愿申报地标的各类市场主体,我们提供上门服务、专人协助、面对面沟通、专人指导,有效解决注册难问题。
目前,运城有24个地理标志认证标志。“元曲核桃”已初步审定,申报“万荣菇”、“绛县山楂”、“临沂冬枣”等16个地理标志认证商标,申报“闻喜煮糕”等10个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申报“永济柿子”等4个地理标志认证商标。
同时,全省各市都在积极制定培育地理标志的政策措施。金城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文化”列为重点任务,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了“20项措施”,其中包括地标培育,政策扶持,理念引进,资金扶持,技能传授,加强地标培育孵化,鼓励农业和农村走“特”“优”之路。阳泉发布《关于实施地理标志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三步棋”和“特色”文章的工作思路,大力培育地理标志认证商标。
长治市市场监管部门完善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地理标志认证商标申报和使用中的问题,推动建立“政府推动、协会牵头、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地理标志工作机制。
朔州依托现有地理标志,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以特色、质量、品牌、电子商务、双创新与生产、加工、物流、R&D、示范、服务产业链为重点,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努力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产业集群。
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应用促进司司长杨表示:“地标培育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和主导产业,发挥地标在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促进工业发展的协调与合作
近年来,虽然我省地理标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相比,仍存在批准数量少、标志使用不力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地理标志申请人仍然重注册轻使用,很多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地标产品的优势,导致地标产品的品牌价值弱化,并没有真正给企业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对此,山西省地理标志行业协会会长李表示,将积极搭建平台,紧密团结地标品牌持有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好地标资源的发现、挖掘、创造、推广和宣传工作,逐步探索形成政府、行业、科研、标准、产品、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服务模式,推动我省地标产业发展壮大。
在地标使用方面,王表示:“我们将根据情况开展地标使用培训活动,交流地标在包装、广告、展览等方面的使用技巧。,逐步建立统一的规划、标准、标识、宣传、监管模式,进一步提高地理标志的使用水平和效果。”
吴认为,地理标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共同推进。他建议我省按照“选项目、创品牌、带动产业、富民”的总体思路,以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从挖掘和建设地方特色产品和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有效地规划地理标志的挖掘、培育、申报、应用和保护。
“我们省的地理标志资源极其丰富。如果能将地理标志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将成为山西地理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名片。”李对说道。(孟婷)
标题:[要闻]去年9月以来,山西新增1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文旅融合 风正帆悬
下一篇:[要闻]全省全年粮食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