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美食 > [探店]端午节山西民间习俗

[探店]端午节山西民间习俗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8 18:48:02 阅读:

本篇文章2546字,读完约6分钟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崇武节、端午节、崇武节、女儿节、天中节、地拉节等,是山西夏季最盛大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代人们驱邪避疫的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在解不开这个谜的时候,以为是恶,创造了一系列避邪的手段。后来,我省端午节的民间活动就形成了。

端午节是一个节日,应该和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季节气,从商朝开始就有了,被称为盛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代民间夏季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记》说,汉代的五月五日习俗起源于夏、商、周的夏至节。唐人韩娥在《隋·季华·礼》中也把端午解释为“仲夏吐正阳”。

在古代,端午节被视为邪恶的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把5月5日定为春秋时期晋国名臣的纪念日。《国王陛下和曹勤的记录》中有这方面的记录。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徙,风俗融化,介子推的祭日定在寒食节,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占据正统地位。但明清以后,晋北创造了端午是明初常遇春将军之母的说法。大致意思是常遇春的父亲为北京提考,母亲是母白熊。父亲被母亲逼进山洞,结婚生子。后来父亲带着年幼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而死。常遇春成年后,在五月端午把粽子扔到河里祭奠母亲。这种说法显然是出于纪念屈原的说法,但却输入了孩子对母亲来说不算太丑的传统思想,晚辈的孩子也不忘孝敬祖先的仪式。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第一天包饺子是惯例。传统粽子是以小米为馅,辅以红枣,用芦苇叶包裹,吃的时候拌糖。目前也是用豆类、小麦、糯米填充,用柿饼、板栗、果脯、肉类等调味。城里人多,粽子又甜又咸又辣,有角,有锥,有管。陕北人包粽子,泡饭时放些艾叶在水里。在晋南,有些粽子应该用五色线绑起来。意图是辟邪。在一些当地的民俗中,端午节太阳不落山时,会把特定形式和数量的粽子扔到山里或放入水中。俗语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常遇春之母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晚出现在汉朝。据记载,早期粽子叫玉米小米。角,形也。小米,料也。具体方法是用胡芦巴的叶子包裹糯米,用纯灰汁煮,端午节吃。小米煮熟后用冷水浸泡。大热天食用,可止渴清热。而胡芦巴的叶子和灰汁具有同样的凉、内热的药性。可见粽子是古人在夏天创造的一种及时的食物。5月端午前后,晋南处于收割打麦阶段,晋北处于夏季锄地繁忙时期。下班回来,全身燥热,可以从凉水里捞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感冒,生火,全身说不出的舒服。因此,这种食物一直在民间盛行。

喝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它的起源类似于吃粽子,粽子主要是用来防病排毒的。根据中医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能除百病,禁百虫”。雄黄是中药,具有解毒、杀菌、驱邪的功效。菖蒲也是一种药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气味芳香,可作为香料使用。端午节前,乡亲们应该用菖蒲根和雄黄浸泡葡萄酒,并将其暴露在阳光下进行节日饮酒。山西民间有句话叫“喝了雄黄酒,百病远离”。节日期间,成年人不仅要喝雄黄酒,还要在七窍上涂抹一点。孩子不喝酒。母亲要用筷子蘸酒,抹在耳朵、鼻子、肚脐上。相传世代相传,据说能消除瘟疫,消灭毒蛇、蝎子、蜈蚣、蝎子等毒虫。

另外,房子里还有“端午到,插艾叶”的习俗。艾叶是一种芳香浑浊的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和苍蝇经常逃避它们的味道。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放一束艾叶,辟邪。在山西北部,艾叶被用来做成人形挂在门槛上,叫做艾仁。山西南部的习俗是将艾蒿编成老虎的形状,挂在城门的头上,这就是所谓的艾虎。曲沃等地,纸剪老虎,门贴艾叶,叫贴虎门。万荣等地都是挂过梁采摘茶叶。在一些河流和草茂盛的地方,菖蒲被用来插在门里。在其他地方,钟馗贴在门上驱邪。在山西南部的一些地方,端午节的时候,家具、门铃等东西都要用五色线包裹。

端午节辟邪体现在家人的安全上,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有句话叫“端午到了,穿个香囊”。母亲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动物、花卉等形状的小袋,里面装满雄黄、苍术、熏香等中药材和香料,称为熏香袋。穿在孩子身上。男生多为老虎狮子,女生多为花鸟。传说人是可以防病毒的。在陕北的一些地方,用破布和细杆子做成的杰夫很流行,缝在孩子们的背上,俗称“讨饭”。想穷的人是幸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消灾避难,健康成长。除了香囊,还要搓成五色的绳子,放在神前祈祷,挂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称为“百绳”,戴一百天才能提起。有的地方五月初一就挂了,端午节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放了,埋在车辙下,意思是铁轮把五毒虫砸了。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妈妈们要带着去老人家里睡一会儿,这叫“藏午饭”。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耳朵上戴着一根艾叶。女人把艾姬戴在头上或辫子上,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注意在太阳出来之前,从河里带回一桶清水,用艾叶浸泡,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是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前采集枸杞、果树、车前子、茶叶等。蒸七次后阴干,称为“威尼斯茶”。在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习惯在端午节前买一面新镜子,在节日期间试一试新的,这样全家人就可以拍照了。

端午节之前,应该抓一只蛤蟆来保存山西南部的古老习俗。端午节时,墨锭被塞进癞蛤蟆的肚子里,在阴凉处晒干,被称为“癞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上肿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民间有句话叫“蛤蟆躲端午节”。

陕北端午节讲究找金鸡头。就是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吞下去就把头砍下来,放在阴凉处晾干。据说是贵重药材,可以消除无名肿毒。但这只是谣言。很难找。

端午节也在一些地方形成庙会。寿阳县有九个社团,举办阳坡庙会。注意很多,规模宏大。五月初五,樊氏传统上在宣帝庙演唱歌剧。【/br/】【/br/】雁北地区的阳高县,有端午游城墙的习俗,当地称之为“跳墙”。历史上,各行各业的商店和作坊都像往常一样在端午节放假半天,全校师生休息。即使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平时没有大门二门的女孩子和小媳妇,也要在端阳节盛装打扮,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走上半天。这一天,人们在九英里外的墙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特别热闹。可以用“男女老少一起登高,在节日里欣赏美景”来形容。翻过城墙之后,照例要在城门口的寺庙里祈祷。今天更多的是观赏景点和历史文物。

[探店]端午节山西民间习俗

粽子

粽子

标题:[探店]端午节山西民间习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