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古代农历五月的民间年节、食风
本篇文章6157字,读完约15分钟
农历五月,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不但有赛龙舟等盛大的节日活动,而且家家户户还有争饮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以及家宴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
端午节的饮宴食风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广大地区民间,都要过端午节。是日,民间不仅要赛龙舟,家家以蒲艾插户,人皆佩艾、戴符、挂香囊等物,而且民人还争饮雄黄、菖蒲酒以避虫毒,吃粽子、举行家宴以贺节。古代粽子常被称为角黍,它的种类很多,节日期间,民人们除享用外,还要分赠亲朋故友,以示其和睦与融洽。
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八载:北宋时端午的节物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北宋都城开封府有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有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一齐供养的习俗,届时“士庶递相宴赏”。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卷三则称,端午又曰重午节,又称“浴兰令节”。届时“内司局以红纱彩金盝子,像中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都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士、宰执、亲王。兼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桔等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所谓经筒、符袋者,“盖因《抱朴子》间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灵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带,即此意也。”
杭都的风俗是,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然后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然后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端午日杭州城子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民间庆贺端午节的风俗略有不同,但上述的许多主要内容仍被传承保留下来,并随着各地的民俗而有所创新、发展,且寓含许多新的意义。
如元大都(今北京)庆贺端午,“艾叶天师符带虎,玉扇刻丝金线缕”。市中卖艾虎、泥天师、采线符袋牌等物。
而江南与此略同,南北的城人于是日赛关王会,“有案,极侈丽。貂鼠局曾以白银鼠染作五色毛,缝砌成关王画一轴,盘一金龙,若鼓乐、行院,相角华丽,一出于散药所制,宜其精也”。这时太庙荐新,果类有:桃、李、御黄子、甜瓜、西瓜、藕、林檎、李子;菜蔬类有:胎心菜、蒜、茄、韭、葱、玉瓜、苦菜,而且神位前要摆设凉糕、(米亢)米粽、香枣糕、扇拂百索等物,一如所进仪式。“无敢有忒酒、马(女尔)子、笋、蒲、含桃”等时令食品。
明代,自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等即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就如同是年节之门神,悬挂一月后才撤下。每届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和菖蒲酒,吃粽子,吃茄蒜过水温淘面,观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这天“圣(皇上)驾幸西苑,斗龙舟,划船。或幸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幺解)”。
可见端午节的节日活动在当时充满着迷信与神秘色彩,且后来被传承下来。但不同的则是,在祭祀与庆贺活动中,其迷信的浓重色彩开始淡化,并逐渐向民间的纯粹娱乐节日转化。这可从有关民间的广泛载述中寻求答案。
例如,顺义县端午节,民人家家插艾,悬符,饮菖蒲、雄黄酒,以角黍相馈遗。制五色线,系儿女臂,名为“长命缕”,以求避毒。是日男子于郊原采百草,相斗赌饮。
天津南皮县,端午节时,男女皆佩艾叶、朱符,户皆插艾枝,以求避五毒。小儿以彩线系臂,谓之“续命”。以竹叶,裹黍、糯米粽,亦名“角黍”,亲友交馈,或筵客宴会,谓之“解粽”。
武清县地方,端午日,民间有馈送角黍、饮菖蒲酒,贴符、插艾,曰“耍端午”的习俗。
迁安县地方民间,端午日,家家除食角黍、饮雄黄酒,插艾于门窗等处外,午日前,妇女则多游于河滨,谓之“走百病”。
新城县重午日,除有插蒲、艾,以彩索系项背,啖角黍,饮菖蒲酒,采药的便行习俗外,还有男女已婚者,是日以仪物相馈酬,谓之“追节”。
山西省孝义县烹羊置酒,室家欢聚的习俗。
长治者民间,端午日,以麦面为白团,与角黍相馈送。妇女剪彩缕金为花草鸟虫相问遗,风俗较为独特。
而《沁州志》则载,此地民间端午包角黍,相馈送。采艾佩戴,饮雄黄酒,悬艾虎于门首,小儿带五色线、百索,以雄黄涂于耳鼻孔,谓之“避恶”。弟子拜礼师长,同侪具酒肴携往郭外,会食欢饮,俗呼为“踏柳”。
在西北地区,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此大体相同。如陕西省《(幸攵皿)(匚至)县志》载,是地民间端阳节,食角黍,饮雄黄酒。妇女、小儿多以锡及磁、石制为各种花兽,以彩丝贯之系于项下,名曰“百索”。或以绫帛缝以小角,下再缝一婴儿相联系之,名曰“耍娃娃”。因为“族党、姻戚皆为工巧”,故制此以相问遗。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古代习俗在新的时代已演化为民间较为古朴的娱乐游戏。而甘肃镇原县民间端午有悬艾、柳于门的风习外,然后以糯米作角黍,以祭祀祖先,馈赠亲友,新婚者则佐以香扇、罗绮、巾帕、艾虎等属。是日,门弟子集父兄宴师长,名曰“享节”。
在江南水乡,每逢端午节,除有“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的习俗外,还有赛龙舟的游乐活动。如《杭州府志》载称:端午日,民间祀神享先毕,各至河干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岸上人如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盛,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湖中。”
■古代农历五月的时鲜美食与佳肴
农历五月,新麦登场,玉米入市。瓜果菜豆,时鲜味美,均为民间餐桌上的佳肴盛馔。值此时节,榴花似火,凤草飞红,五色芬芳,万物生机,更使大自然美不胜收。全国各地届时均有许多时鲜饮食与花卉应市,美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如在京师(北京)民间,家家户户夏至要吃“冷淘面”这一都门美食,而且小麦登场,蒜苗为菜,草青羊肥,瓜肉羹香,正可大饱口福。同时在街头巷尾、各胡同里,“五月先儿”,甜瓜贩者,吆喝之声,声声入耳,甚为悠扬。《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条载述:夏至京人大祀方泽,乃系国之大典。是日京师家家俱食淘面,即俗说的过水面,此为都门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可见,过水面这一京师美食,乃为全国各地游历京师者所喜食的时令佳品之一。
至于该月的其他时鲜食品、瓜果、花卉时品,更是种类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史称,这时节“小麦登场,玉米入市。蒜苗为菜,青草肥羊。麦青作撵转,麦仁煮肉粥。豇豆角、豌豆角、蚕豆角、扁豆角,尽为菜品;腌稍瓜、架冬瓜、绿丝瓜、白茭瓜,亦作羹汤。晚酌相宜”。而瓜果等季节时品更是应时上市,其种类有西瓜、甜瓜、云南瓜、白黄瓜、白樱桃、白桑椹等。就品种而言,甜瓜之品最多,长大黄皮者为金皮香瓜,皮白瓤青为香丽香瓜,其白皮绿点者为脂麻粒,色青小尖者为琵琶轴,均味极甘美,为都人所喜。至于桃品,其品类更是繁多,如五月结实者为“麦熟桃”,尖红者为“鹰嘴桃”,纯白者为“银桃”,纯红者为“五节香”,绿皮红点者为“秫秸叶”,小而白者为“银桃奴”,小而红绿相兼者为“缸儿桃”,扁而核可作念珠者为“柿饼桃”;更有外来色白而浆浓者为“肃宁桃”,色红而味甘者为“深州桃”。杏子除香白、八达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红等杏子,仁亦甘美可口。李柰有御黄李、麝香红,又有黄皮红点者为梅杏。又杏质而李核者,称为“胡斯赖蜜淋噙”。清代京师的五月,更是百花争妍、芳草碧绿的季节,在民间,“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江西腊五色芬芳,虞美人几枝娇艳,则又为端阳之佳卉也”。而且此时节,“凡居人等往往与夹竹桃罗列中庭,以为清玩。榴竹之间必以鱼缸配之,朱鱼数头游泳其中”。几乎家家如此,故京师谚云:“天篷鱼缸石榴树”,盖讥笑其同也。由此可见清代民人的普遍的消闲心理与时尚。此外,在五月里,民间市民还有买尝嫩玉米(五月先儿)和甜瓜等尝新的习俗。每届五月玉米初结子时,便有小贩沿街吆卖,曰五月先儿。“其至嫩者曰珍珠笋。食之之法,与豌豆同”。至五月下旬,甜瓜已熟,亦有售者沿街吆卖,民人争购。其中有旱金坠、青皮脆、羊角蜜、哈密酥、倭瓜瓤、老头儿乐等品种。
■难读字备查
(四、鲁、四声、一子、古小梳妆台如漆。2渗析,干燥 。)
(支,支,易,古器。)
(nai,si sheng,果树的名字是树名,类似于森林树。例如,花园就是种植树木的花园。)
■农历五月的山西民间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崇武节、端午节、崇武节、女儿节、午休节、地拉节等。,这是山西最盛大的民间夏季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代人们驱邪避疫的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无法解开这个谜,于是认为是恶,创造了一系列的手段来抗衡。山西端午节的民间活动是从后期开始形成的。
端午节是一个节日,应该和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朝和周初就有,被称为盛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代民间夏季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记》说,汉代的五月五日习俗起源于夏、商、周的夏至节。唐人韩娥也把端午节解释为“仲夏,阳光照人”。
在古代,端午节被视为邪恶的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西省人民把5月5日定为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大臣介子推的纪念日。《国王陛下和曹勤的记录》中有这方面的记录。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徙,风俗融化,介子推的祭日定在寒食节,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占据正统地位。但明清以后,晋北创造了端午是明初常遇春将军之母的说法。大致意思是常遇春的父亲考到了北京,在山洞里被一个已婚有孩子的白人女熊曼羌抓走了。后来父亲带着年幼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而死。常遇春成年后,在五月端午把粽子扔到河里祭奠母亲。这种说法显然是出于纪念屈原的说法,但却输入了孩子对母亲来说不算太丑的传统思想,晚辈的孩子也不忘孝敬祖先的仪式。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第一天包饺子是惯例。传统粽子是以小米为馅,辅以红枣,用芦苇叶包裹,食用时掺糖。目前也是用豆类、小麦、糯米填充,用柿饼、板栗、果脯、肉类等调味。城里人多,粽子又甜又咸又辣,有角,有锥,有管。陕北人包粽子,泡饭时放些艾叶在水里。在晋南,有些粽子应该用五色线绑起来。意图是辟邪。在一些地方,人们过去常常在端午节太阳出来之前,把特定形式和日期的粽子扔到山里或水里。俗语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常遇春之母等。
粽子作为一种节日食品,最晚出现在汉代。据记载,早期粽子叫玉米小米。角,形也。小米,料也。具体方法是用胡芦巴的叶子包裹糯米,用纯灰汁煮,端午吃。小米煮熟后用冷水浸泡。大热天食用,可止渴清热。而胡芦巴的叶子和灰汁具有同样的凉、内热的药性。可见粽子是古代人在夏天创造的一种及时的食物。5月端午前后,晋南处于收割打麦阶段,晋北处于夏季锄地繁忙时期。下班回来,全身燥热,可以从冷水里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感冒,生火,全身都有说不出的舒服。因此,这种食物在民间一直很繁荣。
喝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它的起源类似于吃粽子,粽子主要是用来防病排毒的。根据中医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能除百病,禁百虫”。雄黄是中药,具有解毒、杀菌、驱邪的功效。菖蒲也是一种药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气味芳香,可作为香料使用。端午节前,乡亲们应该用菖蒲根和雄黄浸泡葡萄酒,并将其暴露在阳光下进行节日饮酒。山西民间有句话叫“喝了雄黄酒,百病远离”。节日期间,成年人不仅要喝雄黄酒,还要在七窍上涂抹一点。孩子不喝酒,母亲用筷子蘸酒,轻耳轻鼻轻肚脐。相传世代相传,据说能消除瘟疫,消灭毒蛇、蝎子、蜈蚣、蝎子等毒虫。
另外,房子里还有“端午节到了插艾叶”的习俗。艾叶是一种芳香浑浊的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和苍蝇经常逃避它们的味道。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放一束艾叶,辟邪。晋北以前把艾蒿编成老虎的形状,挂在门口,叫艾虎。曲沃等地,纸剪老虎,门贴艾叶,叫贴虎门。万荣等地都是挂过梁采摘茶叶。在一些河流和草茂盛的地方,菖蒲被用来插在门里。在其他地方,钟馗贴在门上驱邪。在山西南部的一些地方,端午节的时候,家具、门铃等东西都要用五色线包裹。
端午节辟邪体现在家人的安全上,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有句话叫“端午节到了,要戴香包”。母亲在节前要用破布做成动物、鲜花等各种形状的小袋,里面装满雄黄、苍术、熏香等中药材和香料,称为香囊。穿在孩子身上。男生穿老虎狮子,女生穿花鸟。传说可以防止病毒进入。在陕北的一些地方,用破布和细杆子做成的杰夫很流行,缝在孩子们的背上,俗称“讨饭”。想穷的人是幸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消灾避难,健康成长。除了香囊,还要用五色花线搓成绳子,放在神像前祈祷,然后绑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这叫“百绳”,戴了100天才会被提起来。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绑,端午节早上日出前放,埋在车辙下,意思是铁轮砸毒虫。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妈妈们要带着去老人家里睡一会儿,这叫“藏午饭”。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耳朵上戴着一根艾叶。女人把艾枝戴在头上或辫子上,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注意在太阳出来之前,从河里带回一桶清水,用艾叶浸泡,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是辟邪驱毒。万荣等地日出之前,枸杞、果树、车前子、茶叶等。被收集到山上或地里,蒸七次,然后在阴凉处晒干,这就是所谓的“威尼斯茶”。在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习惯在端午节前买一面新镜子,在节日期间试一试新的,这样全家人就可以拍照了。
端午节之前,应该抓一只蛤蟆来保存山西南部的古老习俗。端午节时,墨锭被塞进癞蛤蟆的肚子里,在阴凉处晒干,被称为“癞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上肿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民间有句话叫“蛤蟆躲端午节”。
在山西北部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注意寻找“金鸡头”,就是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癞蛤蟆,吞下去的时候把蛇头剁下来,一起放在阴凉处晾干。据说是贵重药材,可以消除无名肿毒。但这只是谣言。很难找。
端午节也在一些地方形成庙会。寿阳县有九个社团,举办阳坡庙会。注意很多,规模宏大。五月初五,樊氏传统上在宣帝庙演唱歌剧。【/br/】【/h/】雁北地区阳高县有端午节游览城墙的习俗,当地称之为“跳墙”。历史上,各行各业的商店和作坊都像往常一样在端午节放假半天,全校师生休息。即使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平时没有大门二门的女孩子和小媳妇,也要在端阳节盛装打扮,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走上半天。这一天,人们在九英里外的墙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特别热闹。可以用“男女老少一起登高,在节日里欣赏美景”来形容。翻过城墙之后,照例要在城门口的寺庙里祈祷。今天更多的是观赏景点和历史文物。
标题:[探店]古代农历五月的民间年节、食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