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吃面 老祖宗四千年前就喜欢
本篇文章2652字,读完约7分钟
举行生日聚会时,一碗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源地图
四千年前的面条数据图
西方有句谚语:我们吃什么就是什么。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我两个我都吃。”简单来说,人吃什么会影响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找一个与之对应的中国俗语,最贴切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这是人所共知的。
通过现代科技研究发现,进入我们体内的食物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虽然跨越了一千年,但通过碳同位素检测这种科技手段来区分古人的食物结构还是有可能的。他们吃面条了吗?还是吃米饭?
饮食对社会人群的性格和一方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面食文化滋养着独特的人文人格。
1北魏以前不吃小麦面,所以吃面
食物是人类进化的基础。从生食、熟食、自然烹饪到科学烹饪的过程经历了170万年,熟食的开始是走向文明的第一步。北方的粟文化,南方的稻作文化,草原的肉文化……由于饮食的地域差异,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饮食文化。
大米是中国的特产,小麦是舶来品。大陆出土的小麦最早发现于3000多年前,即商代中后期左右,但不是很常见。古代北方饮食中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是小米和小米。江山国这个小米指的是小米或者小米,北方的小米文化历史悠久。
没有小麦,3000年前的人吃的是什么?4000年前人们吃什么?答案是:面条——小米面。
考古学家在新疆苏白亥遗址发现的2400多年前的一碗小米面;2002年,考古学家在青海省的拉家遗址再次发现了面条。经过多方鉴定,最终确定青海省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是小米和小米的混合物,距今4000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面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2015年,考古学家成功复制了这种面条。小米和小米按一定比例用热水糊化。最后,两米多长的面条可以用一些工具压制,类似于今天的糯米面。
从事科技考古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侯博士在“古代人的食物结构”讲座中提到,他通过山西考古遗址如芮城陶寺遗址、寺遗址的人骨样品,用高科技人骨同位素分析法测定。在陶寺遗址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100%吃小米作为食物,在梁青寺遗址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吃90%以上的庄稼;直到汉代,以小米为食的人口比例达到80%;北魏时期,70%以上的山西人食用小米和谷子作物。也就是说,面条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2000多年前山西人吃的面条是用小米面或者黄麦做的。北魏穿越回山西想吃一碗番茄面,对不起,我没有。饭吃一碗小米就可以了,想吃面条只能尝尝小米面的味道。但是,现在想用小米和小米做面条,这个技能已经没了。研究人员花了十年时间根据考古发现复原了面条,也证明了中国面条的历史比早期文献记载的要早得多,面条是长条状而不是面条。吃面条历史悠久。
石制管磨发明后,面食进入了小麦时代
唐诗中这种“给我准备鸡和米饭,老朋友,你在你的农场招待我”的长期饮食习惯,表明小米在当时仍然是人们的主要食物。在宋元时期保持不变。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河北发生水灾,百姓缺粮。本来计划是发放大米帮助灾民;但是因为北方人不方便吃米饭,就改用小米了。元朝时,从北方到湖南的士兵因为不习惯吃大米,患了很多疾病,所以用船只把几十万颗玉米运到湖南。
中国种植小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但面粉的消费直到汉代才开始。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消费小麦。“我走我自己的路,我吃我自己的麦”是《诗经》中描写的一个场景,说明麦是普遍的。到汉代,种植小麦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淮南子·世泽训》云:“有师是命,人有兴趣采畜,多积,劝种麦。如果你失去时间,毫无疑问你会犯罪。”重点是战国发明的石转盘,到了汉代才普及。用石磨,可以把小麦磨成面粉,从谷物变成面食。汉代是石磨在中国普及的时期,也是小麦由粗粮变为精粮的时期。“饼干、面条、饺子、小笼包、小笼包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所以小麦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食物。”
宋元以后,小麦取代小米成为北方人的主食,面食的习惯也养成了。小麦主要种植在北方,南方种植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南迁,大大增加了南方对小麦的需求。到了明朝,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均匀。《天兽记》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有一半人吃小麦,而南方福建、浙江、吴、楚,种植小麦的人数分别为20人和1人。这使得面食文化成为北方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流传于我省晋中地区的一幅名为《农民自得其乐》的年画,展示了古代人在秋天收割小麦的一系列场景,展示了小麦收割的碾磨、播撒、装粮、堆积等连贯过程。现在晋中地区收割小麦的操作还是和图中所示大致相同,说明小麦收割的生产方式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
3吃独特的人文性格
山西适合小麦生长,特别是南部已形成山西重要的小麦产区。长期的农业生活,从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到从早到晚锄地播种,使在上面耕种的山西人具有勤劳的品质;与南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相比,最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这里的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以外的活动。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壮大,人们受到了文明的影响,文明的特点是礼貌和优雅。
山西面食尤其以晋中地区面食为代表。晋中地区山区多,耕作条件比较艰苦。农业的发展要求人们观察天气,做出适应性对策。比如中部地区干旱多,农民需要改革技术,提高耕作质量,或者找其他地方进行农业生产,反映了晋中地区人民的精明。然而,大多数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无能为力。灾难发生时,每个人都过着简单而艰难的生活,并努力丰富这种艰难的生活。人们每天都吃意大利面。为了减少吃面食的奇异性,人们发明了各种面食的方法,如刮面、焖面、拉片等。,都体现了晋中人的精明、节俭、淳朴。
在面食是生活主旋律的日子里,山西人对面食有着深厚的情感。人们根据制作面食的过程和面食的最终形状,给不同的面食不同的感受。晋中地区讲究“客人来了不动刀”。招待客人吃好白面,只能用手拉。它象征着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持续了很长时间,越来越近。拉面拉的时间越长,表达的情感就越深。在山西,拉面时间越长,情绪越长,形成了独特的“一面”做法。山西人通过加工面食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此外,民间还有一句话叫“送客人饺子迎客”。饺子的形状被用来比喻元宝,让客人吃饺子意味着给予财富,象征着对远行者的祝福。
晋中地区有一种“包皮面”。在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里,高粱面一度是普通人的主食。高粱面粗糙,难以下咽。一些有独创性的妇女把白面包放在高粱面粉的外面,就像包裹一个书皮一样,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包皮粉”的面食。
在山西人眼里,面食不再是一种充饥的食物,而是一种饱含深情和希望的精神食粮。山西人把面食和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李雅丽
标题:[探店]吃面 老祖宗四千年前就喜欢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