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9字,读完约2分钟
明清晋商创造了“穿越欧亚万里,称霸商界五百年”的辉煌。晋商发展到清代,先后建立了“舟帮”、“驼帮”、“票帮”三大碑。其中,“船帮”是一个从事对日贸易的商业团伙,因以船为交通工具而得名。当年对日贸易主要是用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四宝斋》与日本交换铜。这种贸易,根据“东日本考试”,“一般大陆价一个,日本人可以拿五个;并退货,然后一赔二”。晋商的船帮主要以山西介休县范家为代表。
介休樊氏
范氏家族兴盛于范玉斌时代。范玉斌的祖父范,明末在张家口经商,出入辽东,通过与后金政权秘密交易发家致富。清朝建立后,被封为八大“皇商”之一。
铜币危机
清初,中国铜的产地主要在云南,被称为“云南铜”。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清国的货币供应严重滞后,需要大量的铜钱。但国内铜产量一时难以满足需求。货币短缺导致物价上涨,铜币升值达到30%以上,成为影响维稳大局的不稳定因素。大力进口铜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清政府采取“滇洋并举”的政策,从日本东部著名的铜产区长崎进口一定数量的铜磅,作为补充,被称为“洋铜”。我到康熙的时候,国内铜币严重短缺,所以朝廷允许商人去日本买铜币。当时叫“洋铜商”。
“船”的崛起
以介休范家为代表的晋商,发现商机,主动找政府,要求承接这笔生意。当时,与日本和外国进行铜贸易是有利可图的。范利用有利的条件和特权,把购买日本铜的生意变成了帝国商人的垄断。晋商的“泛舟”从此形成。其船队开始漂洋过海,在日本经营,与日本从事铜贸易近70年。范氏家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船工约十五人,范家只有六七艘船,往来于长江口和日本长崎之间,在对日铜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占进口额的一半以上,利润丰厚。
成亦洋铜,败亦洋铜
由于从中国采购的数量巨大,日本的铜矿供应无法维持,日本政府下令限制从中国采购,并规定每年出口不得超过300万金。范的“船帮”被迫延长在日本的交易周期,增加成本。一开始只是利润锐减,后来就亏损了。到目前为止,进口日本铜已经成为一项亏损的业务。但清政府拒绝了范退出对外铜贸易的要求,范被迫继续接受政府贷款,维持赔本经营,最终以破产、抄家告终。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盛极一时的晋商“船帮”为何消失了?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jy/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