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6字,读完约3分钟

山西是中国长城遗迹最丰富的典型地区。境内长城约3500公里,分布在全省9个市的40多个县。其中许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长城大部分建在山脊上,远远看去,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其中,代县雁门关、偏关县偏头关、宁武县宁武关、平定县娘子关最具特色。

雁门关地理位置优越,建筑雄伟,城墙坚固直立,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九面第一关之称。

偏头关到处是山峰和城堡,被誉为“三关之后的第一皇家”。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交汇的地方。

宁武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太原总兵驻扎和调遣的重要地方。

娘子关扼住山西河北咽喉,素有塞外第九关之称。

保卫蒙古,保卫京畿道

到了明朝,为了防备蒙古军队从北元向南的入侵,沿长城从东到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设置了九个边防城镇,每个城镇任命一个总督、一个巡抚、一个总兵,带领数万兵马防守,史称“九边”城镇。其中山西直接盾都,地理位置重要。有太原和大同两镇,内外筑有两道长城。外长城是防敌,内长城是守都城。所以明代长城是山西长城遗存中建造最完善、装备最精良、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它们像两条巨龙,蜿蜒在山西北部,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外长城

明外长城全长约450公里,从河北省淮安县延伸到山西省北部的天镇县,沿西南方向延伸,经过朔州市阳高县、新荣区和左云县、右玉县和平鲁县、忻州市偏关县,到达黄河东岸。黄河长城起于偏关县老牛湾,沿黄河东岸南弯,止于河曲县石阶。长城的城墙上,有800多平方的敌台靠墙而建。黄河岸边的长城长达90多公里,有许多劈开的山作为城墙,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由于多年的风、雨和河流侵蚀,一些地区已经倒塌并被摧毁。

内长城

明代山西内长城长约400公里,敌台300多个。大致沿东西方向,从河北省涞源县,延伸至灵丘县上寨镇江油门,至青羊口,然后转向西南,与河北省阜平县武王口汇合,再从武王口转向西北,进入灵丘县都峪乡牛邦口,分两路。一路沿恒山,经过樊氏、浑源、应县、殷珊、代县、原平、宁武、朔城、平陆、神池,过关岑山,在偏关白洋岭的崖壁山与外长城相遇。另一条路沿太行山东麓向南,经过历城以东的五台、蔚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

山西的明长城

山西长城体现了古代先人和当时军事家非凡的智慧。沿途有很多重要关口,还有各种驻军营地,还有很多敌台、马脸、烽火台等配套军事设施。明代山西长城防御体系由军队和研究所的军事组织,以及以军垦和平民村落为后勤保障的生产自给组织组成。境内关口多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军事要塞。烽火台主要用于传输军事信息。古代有“白天生火”“晚上捧火”的习惯。当以白天燃烟,晚上升火为标志的烽火台上火光冲天,千百座烽火台遥相呼应,信息可以直接传到首都。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山西境内的明代长城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jy/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