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5字,读完约4分钟
山西,历史上位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既是守卫中原王朝的屏障,也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所以古人对山西的评价是“天下之势必取于山西”,“首都的安危往往取决于对山西乱象的处理”。太原作为山西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自然吸引了历代的目光。这种关注直接体现在太原由晋阳市向唐明镇过渡的历史上。
东安朱钰金阳市
东安峪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晋源区。晋阳城的原建筑是晋国官员赵简子的大臣董安瑜。东安约公元前497年建立晋阳古城,因建在晋江阳(古代北方为阳)而得名晋阳。
边防城镇
公元前248年,秦领到晋阳城,建立太原郡。汉初,刘邦派韩王信守晋阳,将太原郡改为韩国,以晋阳为都。公元前196年,西汉为了巩固边防,封雁门县和太原县为代孕国,封其子刘恒为代孕王,都在晋阳城。东汉时全国十三州,州刺吏部设晋阳,也是太原被称为并州的开始,太原的简称“和”就是由此而来。此后,晋阳市一直是山西中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北方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五胡轮番据晋阳
西晋末年,晋阳城在“八王之乱”后遭到严重破坏。公元307年,刘坤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大力招兵买马,“去刺,收尸骨,建府朝,建城狱”,发展生产,重建晋阳城。
十六国时期,战乱频繁,晋阳城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坚固的城池成为一个被人群控制的地方。在接下来的70年里,晋阳先后被后赵、、前秦、西燕、后燕等被称为“五胡”(少数民族)的小政权国家占领,饱受战乱之苦。
符拔和别都
“符拔”是魏晋南北朝史书中常见的名词,但对符拔却没有明确的定义。《汉语大词典》对“符拔”的定义是,在晋南北朝五代时期势力强大,最终成为诸侯王或诸侯大臣的政府。
北魏时期,秀荣部主将尔朱荣占据晋阳,操纵北魏政权为太原王。公元532年,尔朱荣带高欢入晋阳。高欢深知晋阳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在晋阳建起了“大丞相府”,称晋阳为“霸府”。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高欢作为宰相垄断了东魏的大权,常年坐在晋阳。公元550年,高高阳夺取东魏政权,建立北齐。东魏北齐时期,晋阳虽然是另一个都城,但其政治军事地位比邺城(今河南安阳以北)更为重要。
《龙兴之地》
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当时因为突厥统治北方,晋阳城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隋文帝封次子杨光为晋王,驻守晋阳。公元618年,起于晋阳的太原,留下李渊父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由于李、唐时期非常重视战斗夺取天下的发源地,唐朝几个皇帝数次扩建晋阳城,先后将其命名为“北都”、“北京”,是河东节的总部。与东都长安、京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诗人李白曾盛赞“天王三京,北都一”。
“五代”变革的中心
公元907年,以农民起义起家的朱温在开封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拉开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帷幕。在中原,有五个独立的政权:侯亮、后唐、后金、后汉和后州。其中十国之北唯一的北汉王朝建立在晋阳之上。所以太原又有“龙城”之称。
赵光义毁晋阳城
公元979年(宋太平兴盛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经历了19年的“三次河东”,最终消灭了北汉。当时我以为晋阳有几个皇帝,是个“柳州”。为了巩固宋朝的统治,使晋阳不再以“真龙”的形象出现,危害到赵宋的天下,下令烧毁晋阳城,次年又引入晋国和分水,把晋阳城的遗址倒掉,毁城毁地。这座经营了近1500年的名城,随着五代的结束而彻底毁灭。
太原新城唐明镇
由于太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太宗赵光义晋阳城被破坏后,城墙建在唐明镇,在晋阳古城以北40多英里处。太原城建于宋初,是一座土城,周长5.28公里。建四门:“东临日出,南隔千里;西称金肃;怀德以北。”从城市西南到迎泽街以北,再到西部新建路以东,后潇河、东潇河是当时东西南北的护城河。
“九边之首”与晋商之都
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太原被定为“九边”之一。朱元璋封三子朱芳为太原晋王,扩建太原城,成为明朝九大镇之首。明朝中叶“开华制”后,“晋商”群体开始进入历史舞台,太原作为明清时期山西的地方首府,逐渐成为晋商的都城。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太原与晋阳城、唐明镇的关系你搞懂了吗?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jy/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