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1字,读完约3分钟

“晋三分”是指春秋末期晋被汉、赵、魏三分的事件。后来“三金”一词成了山西省的代名词。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韩、赵、魏自然是他们的姓。其实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错了。如今,当我们谈到姓和姓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一回事”。事实上,姓和姓最初出现的时候,含义是不同的,都是用明文规定严格区分的。

韩、赵、魏三国诸侯姓什么?

其实韩、魏都姓纪,韩姓韩,魏姓魏。《史记》写于西汉,记载于《汉书》、《魏书》。赵与秦同姓,是赵的姓。这也是赵时嘉和秦本纪所记载的。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把汉、魏、赵的姓搞错了,因为先秦时期的姓和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秦汉以后姓合而为一。即使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没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因此,顾严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太公《史记》以来,姓名已合而为一”。

姓和姓是怎么产生的?

姓在前,姓在后。“姓”的本义是女人生的孩子。古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母不知父”,子女的姓氏随母姓而变。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姓氏跟随父亲。随着同一个祖先的后代繁衍,这个家族往往被分成几个分散在各地的分支。每个分支的后代不仅保留自己的姓氏,还把一个头衔作为自己的象征,这就是“姓氏”。也就是说,姓氏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谓,而姓氏是由姓氏衍生而来的一个分支。古书《通鉴外传》记载:“姓,祖籍,姓,不分子孙。”

先秦时期:男姓,女姓

夏商周时期,姓氏分为两种,男称姓,女称姓。《同治族简》里有句话:“姓故不嫁,故不贵。”“贵人有姓,贱人无姓。”也就是说,姓氏是用来区分贵人和贵人的,穷人没有名字。姓氏是用来区分婚姻的。不能同姓通婚,不能同姓通婚,可以同姓通婚。从此,这一传统在中国得以保持,同姓的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近代这一传统才逐渐被打破,但很多地方的人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秦汉以后,姓和姓逐渐合二为一

先秦时期严格区分“姓”与“姓”,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时期才逐渐打破。当时战争频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变得非常混乱,“姓”大多改为“姓”,平民的地位逐渐提高,“民”成为百姓的俗称。《同治宗谱》记载:“秦灭六国时,后代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姓,或以姓为姓,始失姓...姓和姓是一个。”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把沿袭了几千年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原来的宗法制和姓氏制度完全失去了社会基础。从本质上来说,明朝贵族的姓氏和其他婚姻的姓氏没有区别,都成为氏族和血缘关系的象征。西汉时,姓与姓完全融为一体。从此,中国姓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韩、赵、魏三家诸侯到底姓啥?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jy/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