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0字,读完约5分钟
省内外经常有白起的后裔到榆次的村寻找白起的踪迹,祭拜曾经赫赫有名的白氏先祖
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群臣争霸,秦国的将领几十年都是徒劳。他们善用奇兵,成绩斐然,被命名为武安君。后来被秦王赵翔、王慈葬于陕西咸阳。1970年,在陕西咸阳中国人民解放军3530工厂建设过程中发现了白起墓。1982年白起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白起和山西榆次是什么关系呢?
根据明成化《山西通志》第五卷的记载,武安君的墓位于榆次县西南40英里的神头村。《永乐大典·太原府志》卷一,榆次县地图上清楚地标明了白起墓及其位置。榆次县所记明万历太原府志第24卷:武安君墓,县西南40里南庄村,秦白旗。乾隆《太原府志》卷二十六陵墓记载:白起墓据说位于南庄,县城西南40里。甘龙的《榆次县志》也记载,旧志中有战国至唐代的白旗墓。为什么山西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榆次白旗墓的记载?为什么陕西咸阳和山西榆次有两座白七墓?
据《明万历榆次县志》记载,它在督邮开始消亡,这个地方也有墓葬遗址。未来的后代会为了埋葬这个恶魔而搬家吗?那么,在《明万历榆次县志》中推测齐磊后裔从咸阳迁到榆次是否可靠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分为36郡,太原郡治37郡,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秦始皇怀念统一六国功不可没的田雷,封其子钟白为“太原君”。白居易《所以贡郡令白居易·石军相》:始皇帝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于太原。他的后代因为家境贫寒,现在都是太原人。甘龙《太原府志》卷二十五,冯珏记载:太原君、钟白、武安君始用螺丝刀,并开始记录御玺。结果,太原成了钟白的封地。被称为“太原君”的钟白,地位显赫,常常思念故世的父亲,更看重他的牺牲。陕西咸阳流传的礼俗主要是祭奠清明,每年十月初一,冬至,除夕,元旦,安葬三年后。太原距陕西咸阳600多公里。这条路又长又崎岖。以当时的交通状况,一年来回几次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父亲白起的灵柩被移至自己的封地太原县,以保存鞍马劳顿,成为钟白等后人的唯一选择。
榆次县当时归太原县管辖,钟白选择距离晋阳仅几十公里的榆次县南庄村作为白起的墓地是很正常的。就战国时期白起的影响而言,后世史书中应该有墓录,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陕西、咸阳的旧地方志中并没有关于白起墓的记载。相反,在山西省、太原市、榆次区的旧地方志中,都有白起墓的记载,记载时间从战国到民国,2000多年没有间断过。这能否解释钟白被封爵后没有将父亲的灵柩从咸阳迁到太原榆次后拆除原墓,而是将其封后变成了衣冠冢?这种考证也可以参考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530工厂在陕西咸阳东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嘴村(秦朝这里叫督邮)工作时发现的白起墓,但墓中没有发现白起的尸骨。是不是因为这样陕西地方史书就不再记载了,而山西地方史书自然记载了迁移过来的齐磊墓?《咸阳市志》(第一版,2009年9月)记载,白起墓被封成圆形,高6米,底径约19米,墓地面积120亩。墙是夯的,东墙像门。70年代因为墓区基建,文物部门发现墓内墓葬和墓葬都是砖券,出土了铁剑等遗物。
综上所述,《榆次县明万历志》推测的榆次南庄白旗墓,可以确认是钟白将父亲移到白旗棺后所建。
寻根问祖,一直是中华民族血液中不变的文化基因。近年来,省内外的白起后裔经常到榆次的村寻找白起的踪迹,祭拜曾经有名的白姓祖先。
链接:车王村的记忆
省志记载的神头村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他志记载的南庄村是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管辖的行政村,距榆次市西南20公里。村里现在的人都没有白起墓的记忆。然而,南庄附近的东阳镇车王村有许多关于田雷的传说。
战国时,秦国大将赵郭冰乘铁轮马车,路过东阳(东阳镇行政村)和昔阳(东阳镇行政村),徒劳无功。随行人员问:“将军打算在哪里休息?”急于回秦的白起命令随从:“去东阳,过昔阳,德阴(东阳镇行政村),庞志(东阳镇行政村)烂车圈。”意思是从东阳路经昔阳往西走,直到战争轮的轮缘(指轮周围的边框)腐烂,这样就可以停止行进,随从们就可以听从他们的命令了。
当马车行至庞之村以西时,田雷乘坐的马车的一个车轮“轮辋”突然陷入车辙,马车戛然而止。白起当即下令:“既然车缘烂在这里,就在这个村子里休息吧。”住在车王村后,田雷病得很重,不久就去世了。临终前,他在遗嘱中把自己埋葬在车王村的西边,以表明他继续向西返回秦致。从那以后,人们把旺旺村改成了车王村。也有村民说,田雷死后,他们让马车把他的尸体拖回秦朝,然后再埋起来,直到轮圈破了,于是就有了轮圈这个村名。
至于白起墓的具体位置,《民国榆次县志》记载,车王村传教庙西北有一座古墓,据说是王陵(榆次人一般称之为王陵)。沿着这条线索,我向原村党支部书记韩求证,得知白起墓在20世纪60年代仍处于密封状态,后来由于土地平整,墓地的遗迹消失了。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榆次也有秦武安君白起墓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jy/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