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牢记嘱托 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本篇文章3001字,读完约8分钟
5月18日,省文物局与中国联通山西分公司联合举办的“5g智慧文化展联合创新实验室”启动仪式在山西博物馆举行,双方签署了“5g智慧文化展联合创新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实验室将把山西历史文化的优秀基因与新技术相结合,引进更多以“文物+科技”为龙头的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在创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山西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生,为山西打造智慧文化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机遇,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了解山西灿烂的历史文化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我省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建立“5g智慧文化联合创新实验室”,是山西落实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之一。
目前,我省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大众文化惠民工程,提供更多内容和手段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实现了工作创新、效率提高、效益显著,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稳步推进
省、市、县、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目前,我省已完成市县两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服务目录引进)128项任务、县级文化馆建设183项任务、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7881项任务,并成功完成了15所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各具特色。晋城市以文化旅游一体化为基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战略部署和晋城市“太行一号国家级风景道”重点工程,结合国家标准规划创作工作,为全省农村文化旅游一体化提供了典范。晋城市临县、吕梁市“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已获得建立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资格。林县把示范工程建设与全县扶贫工作牢牢捆绑在一起,坚持工程建设不脱离地方特色,帮助工程建设。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展所长,积极动员“本土人才”开展特色培训演出,形成“一村一品”的大众文化发展格局。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重点依托省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统筹规划全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内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品。省市县三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资源互联共享。
大众文化系列在惠民方面更为丰富,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文化大餐
大众文化系列惠民活动继续开展。2019年6月至11月,以基层为主体,省、市、县、村五级联动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相继上演,包括各级重点示范活动3000余场,参赛队伍300余支,270余万人参加了演出,惠及2000余万人。“歌颂祖国,歌唱山西”的合唱表演在阳泉市石膏山百团纪念碑广场举行。全省11个城市的数百个合唱团,徜徉在歌唱的海洋里,唱着红歌,缅怀先烈,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抒发爱国情怀。“繁荣昌盛激励山西”、“梨园歌与繁荣”、山西省第二届地方戏曲票友展等省级示范品牌活动。,进入景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文化互动,展示三晋风貌和山西形象。系列活动为草根阶层搭建了一个舞台,真正让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让文化艺术走进普通人的家中。
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系列活动组织了1500余场活动,各省、市、县、村的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实现了随处可见的日常演出和活动,极大丰富了节日期间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期间,组织文化艺术支队将演出、电影、书籍、讲座等送至基层,利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举办演出、文化普及、阅读、推广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当地特色和传统,举办了元宵节、票友会、秧歌会、舞龙舞狮等文化活动,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元旦文化盛宴,受到基层的热烈欢迎。
繁荣群众文艺,面向全国征集群众文艺作品,从小戏、小品、民间艺术、音乐等四大类中评选产生100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群体文学作品,建立首批100部优秀群体文学作品库,为评选“明星奖”作品孕育后备力量。其中,“山西面食”是曲艺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山西面食的多样性、精致性和美味性的特点,使山西面食这一宏大的文化主题变成了一种感性的“中国餐”。最好的音乐作品《山西好景》完美地呈现了三晋的风光,五千年历史文脉的传承,人民享受盛世的人文气息。优秀“明星奖”作品在基层组织,舞蹈《乐丘》、戏剧《山村app》、民间艺术《我是你的眼睛》等12部优秀“明星奖”作品整合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巡回演出。图书馆系统开展“三晋文化讲座深入基层”活动,依托“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论坛,汇聚高素质师资力量,形成合力,辐射全省。活动采取给你想要的,播文化的方式,增加对基层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通过现场讲座和网络直播,为乡镇干部、煤矿工人、农村贫困家庭、青年企业家、教师和学生举办了近80场公益讲座,320万人受益。
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日益增多,文化自信呈现新气象
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我省积极探索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有效管理体制,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各界人士参与公共文化机构管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理事会。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吸引有实力的社会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晋中图书馆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采用“政府采购、公司运营、全民共享”的全过程服务外包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专业图书馆管理服务公司合理、合法、有序地参与场馆运营。目前,图书馆是全国首家引入社会力量全程参与专业服务的地级图书馆。
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去年以来,共培训图书馆、文化馆(站)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人员56329人,培训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兼职人员、文化志愿者、文化协会人员4.29万人。全省12个项目入选2019年文化旅游部“春雨工程”国家行动计划。全年,各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组织1200多名志愿者,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机构、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公共数字文化走基层活动等形式,开展“春雨工程”志愿服务项目,惠及近百万人。
从2017年起,我省在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启动了“文明守望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资助修缮和收养等方式,参与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目前,该省已有88处古代文物被采纳。5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88件古代文物有保护责任——山西文物收养探索》的文章,全面介绍了山西古代文物被人民收养的探索、经验和成果。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人民共享文化盛宴,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造福群众、造福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更多的文化期待,让文化之风充满了社会的空空间,公共文化服务永远在路上!(郑李)
标题:[要闻]【牢记嘱托 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