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疏通金融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
本篇文章2840字,读完约7分钟
金融是企业的血液,企业是金融的支撑。疫情防控进入正常阶段后,做好稳定企业和保障就业工作,解决企业融资“难、贵、缓”问题,是我省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面临的新任务。省工商联主动匹配桥梁,加强银企合作,稳定企业发展,保障就业,帮助优质转型发展,已成为我省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保”、“六保”任务的有益实践和探索。
实施金融服务措施,为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奠定金融基础
山西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我省科技型企业。受疫情影响,企业申请融资贷款困难,发展受限。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了解情况后,派专人对接,制定了专业的信贷融资方案,提供了2亿元人民币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政府的帮助和银行的支持刺激了企业的复苏增长,给了我们继续做大做强的信心和信心。”公司董事长王先超表示,公司准备下半年为社会提供1000个岗位,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长期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明显。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链问题,其中最脆弱的是联系千家万户的中小企业。
守青山赢未来。面对疫情,我省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思考企业所想所急,不断优化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服务对接企业,减轻困难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输血负担,对冲疫情影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系列切实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支持了我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确保融资利率低、贷款发放快,金商银行建立了绿色审批通道,确保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授信申报、审批和贷款发放。”金商银行董事长王军标表示,该行为支持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达到5.9亿元。客户的行业包括医药销售、卫生用品批发、文化旅游投资等。,最低利率为4.15%。为确保金融持续“活水”和“不间断服务”,浦发银行太原分行出台小微企业十项特别优惠措施,对金融困难企业实行免还本续贷政策,推出网上纯信贷产品,通过税收大数据筛选小微企业2033家,安排资金需求逐户分流。目前,生产防控材料的企业获得第一笔信贷。
据了解,截至5月底,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3%。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贷款余额2.3万亿元,涉及企业51万余家。今年以来新增贷款18万笔,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24.4亿元。金融机构为2.2万家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贷款总额143.4亿元,为1万多家企业归还利息13.6亿元。“在各金融机构的不懈努力下,扩大信贷供应、保障市场主体、稳定服务、稳定岗位的工作进展顺利,成效超出预期。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双胜”目标,建立了强大的资金后盾。”中国人民银行太原市中心支行行长高博说。
准确执行金融政策,帮助改造和发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唯一出路。这是山西面临的一场伟大的新革命。为了疏通金融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的准确性和直接性,我省金融机构打破壁垒,排除困难,努力把“融资之山”变成“服务之路”,为民营企业率先找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和支持。
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制造业专项贷款250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光通信等8大领域制造业优质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立即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筛选优质制造企业予以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太钢碳纤维、高端冷轧取向硅钢、胡阿祥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创新制造企业的融资工作,融资需求约65亿元。”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纪检书记王铸说。
为支持我省重点项目和企业转型发展,金商银行制定了支持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能源革命、国企改革、重大项目、基础产业、绿色金融、民营经济等实施方案,积极跟进省市重点项目主体和企业,全面确保项目落地。王俊彪表示,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金商银行目前已对接客户255家,批贷7笔,报批贷款6笔。
文化旅游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希望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能适当向民营文化旅游项目倾斜,民间投资基金共同支持民营项目发展,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能效,激活存量资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华悦集团董事长蓝宝石希望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金融机构广泛合作,共同拓展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
从对接“六新”产业、14个标志性主导产业集群到对接十大农业产业集群,我省各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未来客户,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银企精准对接、精诚合作,各项金融政策陆续落地生根,转型发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蓬勃发展。
积极增强自身“体质”的银企合作,帮助我省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融资困难且昂贵,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2019年500强民营企业报告,486家500强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占97.2%。相比之下,我省许多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规范、合法、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直接导致评估困难、担保困难、信用低下。“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陷入困境,金融服务与企业的需求和期望仍有差距。”陕西河南商会会长刘红星表示,从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信息透明度低、财务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不完善、民营企业抵押和质押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
“企业和银行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不仅要懂得经营,善于管理,还要懂得理财,学会理财,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高博认为,要实现银企高效合作,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增强“体质”,在围绕主营业务、规范经营、注重诚信的基础上,了解当前融资政策、信贷准入条件、信贷审批流程、信贷产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积极满足银行信贷审批标准,构建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要素。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建议,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加快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经营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互信、互促、共赢是银企合作的基础。我们的民营企业一定要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做到财务透明,让金融机构清楚了解企业的资产和实际经营状况,努力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认可,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仍在继续,包括山西安泰控股集团在内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尚未完全摆脱困境,仍需要金融机构的帮助。集团总裁李梦希望银行的信贷和借贷政策更加灵活,从而有效地降低利率,为大型民营企业创造利润。
基于自身建设,山西绥化物流园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杰提到,我行适合民营企业贷款的产品比较单一,审批程序和流程都是制定和格式化的,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别和格式的民营企业。他希望银行积极开展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围绕供应链中的主要企业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探索金融服务创新模式,使金融这个民营企业发展的命脉活起来、动起来,帮助我省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杨文俊)
标题:[要闻]疏通金融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