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央媒体关注山西】黄土地上向阳花开
本篇文章2533字,读完约6分钟
105岁的庞坐在新家的炕上,感谢前来看望她的村干部。虽然耳朵有点向后,说话也不太清楚,但是眼睛亮亮的,脸上满是笑容。
老人的儿子颜说,自从两年前他从20多公里外的大山沟搬走后,他妈妈一直很开心。“日子真的好起来了!”
自2017年6月总书记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山西省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以来,山西已有30多万贫困人口像庞母子一样告别了贫困。
今年2月,包括10个深度贫困县在内的山西全部贫困县脱贫,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18.4%下降到0.45%。
努力进攻,不要让一个穷人落后
山西最北部是天镇县,燕山和太行山交汇处。
盛远,一个74岁的混辛关镇石羊庄的贫困家庭,走进他的新家,打开了他的声音。“我曾祖父给我爷爷留了三个崖窑,我爷爷给我爸留了三个土窑。我大半辈子都住在窑子里。没想到70多岁了,共产党给我盖了三个大瓦房。”他说。
三栋新瓦房,框架结构,建在平地上,靠近公路。一室窗下,有一个陕北人习惯住的大炕,屋外有一个二十多平米的院子。“生活安全方便,比老医院好多了。”盛远说。
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盛远带他去了他在山坡上的旧院子。还有三孔土洞,土坯房,破砖房。
最古老的土窑洞建在悬崖上,大部分已经坍塌。土坯房和破砖房条件也很差。“当时我修砖房,用了三千块砖,都回来了。我花了三年时间才还清这笔账。”他说。
从土窑到瓦房,承载着几代穷人安居乐业的梦想,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能少一个人”这一誓言的生动写照。
三年前,山西省将主要位于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的天镇、广陵、兴县等10个贫困县列为“最难啃的骨头”,继续奠定政策、资金、项目的良好结合。
“村集体产业的‘早餐工程’刚刚开始...项目的健康发展仍然离不开李书记,我们自发地挽留李书记留下来。贫困户代表:康永林、刘兰英、康宏泽……”
2019年6月,兴县魏奋镇南桐村数十名干部群众代表向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书面申请,要求村第一书记李翠叶第二次留任。
李翠叶和在吕梁市工作的丈夫刘志军,2015年志愿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成为吕梁山上的“扶贫夫妻档”。
当时南通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支部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村干部群众也瞧不起李翠叶,说一个女的什么都干得出来。“一点一点想,一件一件做。”李翠叶说这话。
近年来,南通村建设了村级阵地、卫生院、活动广场和水管网,完成了棚户区改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近万元。现在,李翠叶已经成了家家户户都能聊的“大姐”。
打吕梁,去太行。一批像李翠叶一样的“吕梁新英雄”和“太行新战士”带领着穷人向深度贫困进军。
大一新生,告别“走不到尽头”的苦日子
“一穴三代挤,一丸治百病,一布穿四季,一面饭过年。”这是山西极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痛苦记忆,庞和颜感受更深。
在搬进广陵县南村镇周土寺移民村之前,他们住在山上旧村的三栋破石头房子里。30多名村民依靠山坡田地种植亚麻、莜麦和土豆,依靠天气吃饭,有时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到。
颜说,山路不好走,车也上不去。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最多下山三次,去买大米、面粉、油、盐和输液瓶。
“为什么要买输液瓶?”问吧。“老村里有个赤脚医生,但是我妈太老了,头疼脑热。她怕出事,不能表现出来。药水我自己买,自己输给她。”阎对说道。
和颜一样,山西的深层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一方不能养另一方”的山区,交通不便,缺乏医疗和药品,住房隐患大,缺乏增加收入的途径。
为此,山西整体搬迁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通过自下而上保障、光伏扶贫等资产收入保障老年贫困户收入,解决了“两保不愁三保”的突出问题。
“新村不仅有新房,还有卫生所、菜市场、小超市。干起来也方便,比山好。”阎对说道。
告别“忍不到最后”的苦日子,在山下好好生活。贫困户焕然一新,老人生活更好。
当她在广陵县王虎乡移民村遇到刘金华时,她戴着一顶红帽子,正要出去和邻居聊天。她面色红润,笑声爽朗。她一点也不像村里人说的那个曾经不爱洗脸的73岁老人。
“以前我住在山里,水小又冷,烧起来不方便,只剩下13个老人。你给谁洗脸了?”她说。时间久了,“上山不用洗脸,下山要洗脸”就成了老人不肯搬家的“理由”。
事实上,刘金华害怕下山,不知道下山后靠什么生活,也害怕“新邻居”和“新生活”。“没想到下来后又交了很多新朋友,邻居都挺好的。”刘金华说。
退耕还林资金、中药材种植补贴、光伏收入、低收入保险……刘金华每年有近万元的保障收入。前段时间她买了一顶新帽子和一件新外套,每天出门前都要把自己收拾干净。大家都说她越来越年轻了。
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夏天的吕梁山,绿意盎然,精神饱满。兴县六冶沟龙胜龙扶贫作坊如火如荼。对于曾经贫穷的刘小梅来说,扶贫车间里的“哒哒”机器声是她最喜欢的音符。
“我从魏家滩镇西坡村搬到六叶沟安置点,到车间不到10分钟。以前靠天气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只要你努力,生活就会越来越好!”擅长操作缝纫机的刘小梅笑着说。没有风和太阳的痕迹,她的脸上充满了发自内心的自信。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贫困县脱贫脱帽后,还会坚持同一个目标,努力不减。同时出台补充养老政策,加强配套产业、就业安置、社区管理等后续工作,确保拆迁户稳定、富裕、融合。加快县域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建设,促进扶贫与农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陕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
56岁的刘秀荣去年从天镇县南高崖乡大老沟村搬到了该县东郊的万家乐移民新区。不久后,他在新移民区旁边的一家服装厂工作,月薪2000多元。
万家乐移民新区是天镇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已经安置了10200名贫困人口和9个乡镇同时搬迁的人口。
有了生计,群众才能稳定,生活才能向前看。CPPCC天镇县副主席、新移民区党工委书记杨志表示,就业是扶贫搬迁的关键。产业会随之移动,扶贫工业园在小区对面。在规划搬迁区域时,将同时吸引投资。
今天,工业园区聚集了10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承担了新区3000名居民的就业,搬迁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率达到了80%左右。
夜幕降临时,万家乐新移民区的广场灯火通明,挤满了人。当音乐响起时,人们扭着秧歌,在广场舞中起舞,笑着笑着穿过社区,漂流到太行山...(赵东辉、郭、王菲航、孙亮泉)
标题:[要闻]【中央媒体关注山西】黄土地上向阳花开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全省规上工业继续正增长
下一篇:[要闻]山西规上工业继续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