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十三五”成就巡礼】扛起时代新使命 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篇文章2915字,读完约7分钟
天空很高,阳光灿烂。9月22日,全国光伏扶贫现场会在我省大同市召开。承担光伏扶贫任务的27个省(区、市)代表,对我省的产业扶贫创新大加赞赏。今年1-7月,在国务院扶贫办上报的指标中,山西光伏扶贫排名全国第一。
“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和检查山西省重要讲话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高水平推进,扎实推进扶贫工作。许多创新措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赞扬和鼓励。
截至2019年底,我省5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从329万减少到2.16万,贫困率从13.6%下降到0.1%以下。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967元增加到9379元。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的受益意识明显增强
这项政策保证了基本条件
偏关县窑头乡燕家洼村潘恩厚,58岁。他体弱多病,平时经常吃药。去年因为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住进了县医院。他住院前后10天花了6939.09元,新农合补偿5129.90元,民事救助1119.50元,最后个人费用只花了689.69元。潘恩厚对大家说:“卫生扶贫政策好,不然我的病早就拖累这个家了。”
“不愁温饱,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五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政策保障,下达省级实施意见,下达各行业部门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标准、任务清单和扶持政策,在市县逐村查漏补缺,逐县调号卖号。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特困群体得到保障”。准确认定农村贫困人口,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19年,全省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4760元,43.55万贫困人口享受供养;今年,省级申办240元已达到平均5000元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贫困残疾人和重疾患者应得到保障。
——实施准确的辍学控制,确保入学率,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全省117个县(市、区)都制定了控制和保护辍学计划,对所有疑似辍学的适龄儿童少年逐一进行了核实,以达到劝退的目的。近8000所学校的“全面间伐”工程已经全面完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实施卫生扶贫行动,推进“基本医疗有保障”。我省全面落实“双组长”、“双签约”、“三险三救”、“一站式结算”政策,农村贫困人口住院综合保障率在90%左右。这种创新的方法多次受到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的赞扬。全省新建、改建、扩建7352个村卫生室,清理了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基本医疗保障突出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安居”。全省房建系统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危改任务落实情况、对象准确认定、房屋改造质量、补贴资金监管使用情况、农民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实现“静态清理、动态跟踪”。目前,该省已重建近7万套农村危房。
非常措施解决困难
空的天空像水一样明亮,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成为一个小小的金色光点。大宁县太德乡如古村,看到一户贫困户张润生。他高兴地说:“在家工作,家里也管,钱挣得多。”张润生加入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给他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大宁县是我省十大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战役中,敢于先行一步,推动集体和群众增收。
五年来,我省把重点放在了最困难的地方,紧紧盯着最困难的人,扭住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以往平均发力的做法,以非常手段对深贫堡垒发动了进攻。
-政策倡议的关键支持。2017年,有10个《关于集中力量扶贫攻坚的意见》和21个《实施意见》,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意见》新增18个。2018年推出“一县一策”解决深度贫困,在坚持红线和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深度贫困县提供制度、制度和政策支持。
——资本投资重点倾斜。每年有30%以上的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20%以上的地方政府债券拨付给10个深度贫困县。在省级工业部门的领导下,深度贫困县的削减资金增长率比省级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重点布局。十个深度贫困县全部纳入“两山”重大生态修复工程。2016年以来,在10个深县安排了53%的退耕还林、46%的荒山造林、43%的光伏扶贫和29.2%的异地扶贫任务。
——集中力量集结支援。每一个极度贫困的县都有一个省级领导去联系和帮助,三到五个省级单位去给村里提供援助,至少一个经济强的县成对去帮助,至少一个金融业务骨干和一个专业人员去帮助工作,八个省级国有企业和97个民营企业去配合和帮助。
随着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非常措施向深度贫困县倾斜,深度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日益改善。目前,10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31.75万人减少到7579人,贫困发生率从18.4%下降到0.45%。相关指标均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10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整体脱贫。
增加收入的准确政策
9月26日,房山县马坊镇润盛种植合作社大院里热闹非凡。“加入合作社,在旱地种10亩甜玉米,玉米穗能卖1.9万多元,秸秆能卖700多元。这甜玉米真甜!”正在装货的刘全清高兴地说。农民们一边聊天一边干活,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笑声奏响了增收的音乐。
脱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五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省、市、县、乡、村各级党委书记重视扶贫,制定了明确的政策,采取了重点工程布局,推进了专项行动,保障了政策和机制,各方共同解决了关键问题。
——生态扶贫“促进互利”,52.3万人增收。我省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护林就业、提高经济林质量效益、增加特色林业产业收入“五大工程”,惠及贫困人口52.3万人。2017年9月,全国林业扶贫现场会在吕梁召开,国家林草局等三部委联合发文,推广我省做法。
——全村搬迁“六环联动”,36.2万贫困人口迁入新居。以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为重点,准确认定对象,支持新区安置,拆除复垦旧村,保障工业就业、生态恢复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推进全村搬迁,统筹解决“人、财、房、树、村稳定”七大问题。全省150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36.2万贫困人口和11万同步转移人口基本完成。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我省扶贫搬迁工作受到国务院的表扬和鼓励。
——工业就业“从村到户”,带动穷人增加收入。特色扶贫农业带动106.6万贫困人口增收,“五有”机制入选全国工业扶贫十大创新模式;光伏扶贫惠及6376个贫困村,山西工业扶贫工作站获国家扶贫创新奖。培训、就业、扶贫和实施国家技能提升工程,累计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21.8万人,转移就业33.8万人。“吕梁山护理员”和“天珍保姆”成为市场上广受欢迎的劳动力品牌,被选为中国人类社会领域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
……
经过五年的不断奋斗,全省扶贫成果集中,扶贫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广大群众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呈现出别墅迁出、荒山荒坡绿化、陡坡耕地退耕、光伏产业点亮、就业转移、人民生活改善等生动景象。三晋之地,处处生机勃勃。(李
标题:[要闻]【“十三五”成就巡礼】扛起时代新使命 打赢脱贫攻坚战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