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8字,读完约5分钟
杨深秀来自山西省闻喜县一丈村。生于1849年。12岁的程秀才,21岁的中举,排名第三。1871年,22岁的他进入北京参加新圩科考试,落榜。在北京,他学习汉学,主张今文,特别喜欢《公羊传》。
家乡
从1877年到1878年,北方几个省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山西最为严重。当时“光秃秃的土地有一千多英里,饥民达到五六百万人,入侵奇灾,在古代是史无前例的。”
山西发生了如此严重的饥荒,住在北京的山西人捐赠了银子来帮助他们的家乡人民。杨深秀毅然放弃科举,抽空回国,团结官绅,组织赈灾。作为一名举人,学识渊博,品格高尚,身居袁外郎官职,尤其受到官员、士绅、乡民的尊敬,成为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领袖。
闻喜县的救灾持续了两年。据光绪版《闻喜县志》记载,受害者达4.15万余人。官绅前后捐银共2.19万两。散银饭23次。由于政府和士绅的共同努力,救灾工作进展顺利,共救助15810户,138730人。
减轻邮寄费用的负担
灾后,、潘、、等驻村绅士也讨论了减轻村民邮寄费负担的问题。闻喜县长完全支持他们的提议。根据省调养管理局公布的章程,所有浮动差价全部砍掉,算一两个银粒,只能交200条。
重建县志
1879年,山西巡抚下令修订《山西通志》,命令各县先修订县志。闻喜县令委托杨深秀写这本书。半年后,新的县志终于完成了。杨深秀这次更新了《闻喜县志》,创立了《志》、《志补》、《志续》三种体例,共12卷。它还对地形图做了很大的改革,把“八景废置,分作四图,限于棋文,参考罗盘方位”,纵横长度每格10里,更为精确。
重振文风
1882年,张之洞来到山西当家,大力兴利除弊。杨深秀借此机会向县长建议,为了振兴文西县旱灾后的文风,多年来一直压在新生头上的“朝廷大典”的摊派应永远免除。所谓“庭礼”,是指每年新生老了,有两次考试时的考棚费和送礼费。这个提议得到了县长的全力支持。批准后,我同意免除“庭礼”。宫廷仪式的负担可以永远免除,所有的学者都拍手称快。旱灾后,文风衰弱的情况很快得到恢复和振兴。
传播改革的理念
80年代,山西开始改变封闭的氛围。张之洞创办灵德堂书院时,还下令购买各种在南省出版的书籍。英国人蒂莫西·理查德(Timothy richard)以传教和赈灾的名义进入山西。张之洞聘请他做顾问,成立外事局,开始建设。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收效甚微,但最终还是打开了局面,这都为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他的演讲中,杨深秀用《春秋公羊》启发学生们,“不要沉溺于文学”。《石闻》是一篇由八部分组成的文章。不要执着于此,就是走出八股文,学习改革立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
参加1898年的改革运动
1889年春天,杨深秀参加了比赛,并被带到巩俐。然后参加宫考,被排前三。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杨深秀深感愤慨和深思。
1897年,德国在山东占领胶东半岛,杨深秀实际上被任命为山西道教的御史。起初,他对改革评价很高。万里无云:时势险恶,旧的不新,不变的方法不强。
1898年春,他加强与康有为的联系,参加领导全国保卫大会和1898年戊戌变法。变法前夕,他先折了,要求国家下定决心,明确赏罚。他指出:古今政治都是丈夫说了算,什么都没定下来,模棱两可。我忽悠皇帝,但还是老套。如果审查随时间变化,就必须改革。不给个政令,就定国家,宣布改革意向,声讨旧式的弊端,改变旧式的习俗。根据这个折扣,光绪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向全国臣民宣布变法。此后,杨深秀提出了指导性的政策建议、方法或步骤等。在政治改革的关键时刻,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与他人合作。这些建议大部分被皇帝采纳,并以圣旨颁布。在一百多天里,杨深秀有多达17个纪念馆。
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下狱,康有为、梁逃亡,变法失败。杨深秀不顾个人安危,计划说服董福祥军队去救光绪皇帝。不幸的是,抓他的人已经到了,所以他放松了。在监狱里,他正直、热情、慷慨,在墙上留下了三首诗,以极大的正义感激励新人。
杨深秀于9月24日被捕。三天后,他被带到玄武门外的菜市口,在49岁时被杀害。他和其他五个一起被杀的人统称为“戊戌六君子”。自担任建议职位以来,杨深秀一直以“澄清世界为己任”。在历史关头,他献身于国家正义。他深信历史的步伐永远不会被清廷的反动势力阻挡。他坚信后继有人。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再次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文化]文化山西:“戊戌六君子”中唯一的山西人——杨深秀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jy/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