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山西部分地区小微举措打通厕所革命“最后一公里”
本篇文章1581字,读完约4分钟
小厕所,大民生。群众“不想改”、“不敢改”、“不满意改”是许多地方实施农村厕所改造遇到的常见困难。在最近国务院进行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检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山西一些地区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挨家挨户听取意见,用“一户一策”解决问题,用精准的小微措施,真正把党的好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
来自太原市阳曲县芦姑嘴村的余俊平是该村较早实施厕所改造的几名村民之一。作为厕所改造的示范户,他用了几天新厕所后发现了问题。“我们家改成了蹲厕。为了防止异味,便池顶部安装了钢板门。脚踩便池门自动打开,脚离开门自动关闭。”于俊平说,他清理尿壶的时候踩上去很不方便。
“我向村干部反映了这个问题。他们马上联系了厂家,让工厂设计师直接来我家沟通。”于俊平告诉记者,在他的建议下,厂家把便池上的钢板门改成了可控开关,这个设计从此保留了下来。
“农民成了换厕所的设计师。”俞俊平说,从那以后,他陆续向厂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在他的建议下,新厕所得到了改善,使用越来越方便。“其他村民见我的新厕所用得好,慢慢开始要求换厕所。”俞俊平告诉记者,村里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已经实施了厕所改造,反应普遍良好。
寒冷易冻,缺水是山西很多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是厕所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障碍”。面对这个难题,太原市尖草坪区和河底村两个居委会反复研究调查,最终选择使用高压节水冲洗厕所。
一个水桶和一根管子,加上一个脚压泵和一个小加热带,这样的冲洗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同时解决了缺水和结冰两大问题。12月,山温降到零下8度。河底村村民赵银喜的厕所里,水立刻旋转着冲进了厕所。赵银喜说,这样的装置一次只需要一小瓶矿泉水就可以冲水,储水桶装的足够一家三口用五天。
“要换厕所,最怕的就是旧的拆了,新的不能用。普通人不能等一会儿上厕所。”太原市杏花岭区后李家山村村民常全林(音译)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有些地方确实存在厕所改造后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就不能使用的问题。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后李家山村两个村委会一致决定在村头建污水处理厂,从污水站开始反方向建污水管网,然后沿着管网挨家挨户进行厕所改造,这样厕所改造一完成,村民们就可以立即使用新厕所。
后里家山村很多老厕所都在路边修,既不卫生也不美观。村里一直想借换厕所的机会拆除,但很多村民此前都不同意。“这次全拆了,村子干净整洁多了。”常村党支部书记说,“不是普通人不想拆,他们是怕没有厕所可用。现在新厕所很好,大家自然会离开旧的。”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在厕所改造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节目模式。临汾市翼城县根据该县山区和缺水的实际,结合平川、丘陵、山区不同的地域特点,设计了水冲、三格式、双格式、前瓮后池、沼气池、双瓮、山区联建到户7种模式供群众选择。
“农民的需求不同。比如有的人想离开农舍给土地施肥,有的人不想。”翼城县副县长胡国华说:“政府为群众提供不同的厕所改造模式,同时严格制定厕所改造设备和工程的质量标准,做好跟踪监督和质量验收工作。至于选择哪个选项,最终决定权在农民手中。”
河底村每一个新厕所的墙上,都有一个醒目的标志“无害卫生厕所的使用和管理”,详细说明了卫生厕所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厕所改了,但后期的管理维护村里放不下。”河底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明告诉我,由于没有给排水管道,村里的厕所在改造后仍然需要定期清洗。“过去,这些东西都是由村民自己花钱找人做的。现在村里采用集中免费打扫,保证大家使用。”
“换厕所只是厕所革命的开始。”后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常表示,厕所改造完成后,一些村民向村委会反映了问题,村干部仍在根据这些问题逐步修订和完善新厕所的设备和使用规范。“下一步,该村将探索建立厕所改造后的跟踪、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更换厕所,真正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变群众的卫生习惯和观念。”(刘阳涛)
标题:[要闻]山西部分地区小微举措打通厕所革命“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要闻]山西将美化城乡建筑楼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