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山西文化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本篇文章2344字,读完约6分钟
三晋文化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三晋文化最可贵的是开放、务实、创新。其实这也是我省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加,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就业总量持续增长。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不足。
文化大省的新发展
平遥国际摄影节、山西文化博览会、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了600多种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图书,以及山西演艺集团创作的音乐剧《星火》...近年来,一系列文艺活动在三晋大地上轮流上演,让全省人民看到了我省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我省独特的地域文化。漫步在太谷县山西文化产业园,可以看到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赏心悦目。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似乎气温也逐渐降温。
数据也印证了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法人4.02万家,占全国文化产业法人总数的1.9%,居全国第19位。与2013年底相比,法人数量增长182.6%,年均增长23.09%。
经营文化产业的单位是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8年底,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1712.01亿元,实现年营业收入416.6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09.2%和36.13%。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1亿元,占区域GDP的2.16%。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32,400人,占全省二级和三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0%。与2013年相比,就业总量增长10.23%,文化服务业吸纳能力最强。
近年来,我省形成了文化城市引领发展、区域发展竞争追赶的新局面。“各地都在努力促进和竞争文化产业的发展。2018年,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漳州、晋中、运城、临沂、吕梁的文化产业法人数量均比上年增长超过两位数。”省统计局社会科学司的王俊鹏告诉记者,与2013年相比,太原、大同、长治、晋城、晋中、运城、临汾、吕梁等八个城市的增长率超过了三位数,其他三个城市的增长率也在75%以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局面。
新业务的基础需要巩固
虽然近年来全省文化单位数量和经营收入取得可喜成绩,但从全国来看,2018年我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仅占全国1.9%,经营收入仅占全国0.3%,单位经营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规模上看,全省文化产业企业中,大型企业25家,中型企业168家。中型企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企业中的比重仅为0.5%,小型企业2841家,微型企业最多3.7万家。小微企业占全省文化市场主体的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小、散、弱是当前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制约了山西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简单粗放地‘挖掘’文化资源,需要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基础产业要素的土壤,需要文化创意的植入。一种文化创意的产生通常需要四个步骤:文化提取、文化阐释、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山西西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曼告诉我,过去有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把文物“圈”起来开发、售票。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粗暴的资源开发方式违背了文化产业的经济规律,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个具有明显文化新业务特征的文化产业亚类中,与同样是中部六省的湖北相比,2018年底只有互联网搜索服务、多媒体、游戏动画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以及增值电信。文化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等9家新型文化企业4种,湖北345家;我省营业收入6.4亿元,仅占所有监管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平均每户营业利润仅为湖北的5.2%。不难看出,我省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发展基础薄弱,不能有效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文化“联姻”技术将产生新的动能
文化产业是我省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新发展势头的源泉之一。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我省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符合山西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是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山西是中国文物大省。2018年,全省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个,占全国的10.52%;从11个城市来看,传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都支撑着本省的文化遗产。”省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宁立新表示,各地文化史还没有转化为文化产业,城市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文物城市不是文化产业大城市,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仍显不足。
对此,王俊鹏表示,要从城市出发,大力发展大同、忻州的佛教文化、长治、吕梁的红色文化、晋中的晋商文化、临汾的根祖文化。“培育和扶持相关文化企业,在发展壮大规模的同时,壮大龙头文化企业,将山西文物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王俊鹏说。
根据数据,2018年,该省文化制造业有1799个法人实体,仅占所有文化产业的4.5%。文化制造业发展不足直接导致文化产品缺乏丰富性、类型单一、多样性差,严重制约了文化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发展。要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大力推动文化制造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文化制造业为纽带,促进文化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协调发展。
王俊鹏认为,要立足于“互联网+”,鼓励文化与科技的“联姻”,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融合渗透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内容、虚拟娱乐、新媒体等领域的蓬勃发展。“着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丰富企业类型布局,力争尽快实现16个产业全覆盖,为全省文化产业优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王俊鹏说。(王磊)
标题:[要闻]山西文化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