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贫困发生率降下来了
本篇文章2903字,读完约7分钟
元曲县高罗乡惠玲村的扶贫文化墙特别醒目 (崔摄) 夏天的大宁县三多乡娄底村,绿意盎然 坐在地上看着树苗,63岁的刘应明感慨万千 “我没想到,旧时代正在蓬勃发展!造林合作社真好,让我们在家门口赚钱,不仅脱贫,还过上好日子!” 这些年来,三晋之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形象地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山西答题卡”—— 新一轮扶贫开始以来,我省坚持“实”与“精”。有效释放扶贫系统红利,贫困堡垒一个个被攻克。 截至2019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从建卡之初的329万人减少到21600人,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0.1%以下 今年是扶贫的最后一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扶贫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按照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不折不扣地如期实现。 我省各地共同抗击“疫情”和“贫困”,“硬核”攻坚战取得胜利 刺绣功夫 做好精准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已经推进到现在的水平,精准是最重要的。成败在于精准 中阳县沈戈村,地处吕梁山腹地,沟壑纵横,历来是一个纯农业经济的贫困村 在精准扶贫的春风下,神七村旧貌换新颜。不仅村庄的“脸”闪闪发光,而且“理子”也大为改观 2017年底,全村实现扶贫脱帽 村民康有高说:“这几年村里换了一年。” 喝水很方便,村子的外观也有所改善。出了山洞还能看到江南风格的建筑,这是你想都不敢想的!“ 工业促进村庄,旅游业促进村庄,沈戈村的天气是新的。现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已经不停歇地开始了。 有成百上千的穷人和成千上万的被困者 发展工业和就业,异地安置,生态补偿...每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需要努力的硬仗 为了摆脱贫困,我们必须瞄准靶心 抬头是山,低头是沟;种什么?养什么?右玉县元堡子镇小油房头村,已经成为一个很久都不想了解的“迷账” 小山村如何脱贫?第一书记蒋瑞鹏和驻地班子成员走进农民,感受到了贫困,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土豆、有机向日葵等产业,给农民带来了增收 如今,村民们的钱袋鼓鼓的,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经过几年的扶贫,姜瑞鹏的经验是,精准扶贫是制胜法宝 要脱贫致富,必须对症下药,才能摆脱 关注扶贫,“了解账户” 我省组织了“评审”、大数据验证比对、动态调整、动态管理常态化,确保了应得的报酬和支持 拔穷根,选正道 61岁的赵建青来自榆社县胡子沟村,告别了几十年的土洞,搬到了县城的惠民家园移民社区 她说她从没想过要从峡谷里搬出去 刚搬进来的头几天,里里外外不停的转,高兴的睡不着。 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不能养另一方”问题的根本政策 全省36.2万名办了卡的贫困人口像赵建清一样搬进了新家 搬迁是必由之路,脱贫才是目的 我省在各安置点引进企业,增设扶贫车间,让移民安居乐业 截至4月29日,全省已建成扶贫车间879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85万人 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激发内生动力 与贫困的决战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探索58个贫困县的扶贫密码,最重要的是党员干部走在最前沿、最前沿,激发群众改变命运的战斗精神和力量 【/h/】在上述速度下,挽起袖子“努力”——【/h/】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开始以来,“五级书记”担起了责任,把握住了手中的任务。5万多名驻地干部加入一线,与贫困户肩并肩,共渡难关。 【/h/】在阳高县正风峪村,一秘叶建军以党建为切入点,创新农村党组织“1+6”创建活动,以此带动扶贫,提振扶贫信心;钟在平陆县大屯北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以工业扶贫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红薯产业。小粉条惹得村民们增加收入 助你志气与智慧,助推人民“精神与精神”—— 人民精神丰富。 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我省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激发贫困者的内生动力 7126个村开办了周末学校和农民夜校,建立了536个孝道养老基金;培养12853名贫困村领导致富,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h/】葛宏伟曾经是蓟县文成镇白树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对奋斗的痴迷带走了身体上的“懒肌肉”,撕掉了贴在身上的“等待需求”标签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家住在一个土洞里。现在住新平房,靠家里6亩苹果园,年收入10万左右 美好的生活没有尽头,摆脱贫困只是第一步!”葛宏伟脸上洋溢着笑容 回顾过去,葛宏伟意味深长地说,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聚在一起,采取措施“借力”—— 完善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多声部”唱响扶贫的“合唱”。 向这个单位伸出援助之手 省交通厅在与天镇县玉泉镇6个村“牵手”后,实施了工业扶贫、基础设施、光伏扶贫等项目到村到户,以努力赢得信任,为扶贫村带来了新气象和新活力。 在市场力量的帮助下 长治市采取“品牌+”扶贫超市的形式,聚集1万多个合作社,增加3万多贫困户收入。省农业厅组织协调大型买家和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对一”。“产销对接,帮助农产品融入大市场。 今年春天,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扶贫的影响,我省不断出台政策,帮助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聚焦突出问题 确保扶贫 脱贫越难越难,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全省都在创新,提出了“新方案”和“硬方法” 关注深度贫困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我省有吕梁山和燕山-太行山两个贫困县,特别是10个深贫困县“难、难” 面对沉重的压力,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以深度贫困为重点、以攻坚为重点的意见,继续发挥政策、资金、项目的作用,帮助“组合拳”围绕深度贫困 石楼县是我省十大贫困县之一。由于纵横交错的沟壑和破碎的地形,很难摆脱贫困 在与贫困的决战中,通过生态扶贫、工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等硬措施,该县提升了工业水平,奠定了扶贫基础 去年,石楼县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从54.76%下降到0.31% 关注“两个保障” 引入实施意见,协调整合各方优势,全面调研,全面完善基准,全程跟踪实施,弥补发展不足 阳坡泉村是偏关县东南部的一个贫困村。缺水一直是村民的“心病” 去年10月,阳坡泉村有了自己的新井,村民们不再需要挖枯井来收集雨水 村民范东平说,新井出来的那几天,大家都很兴奋!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这真是一口“幸福之井”! 注重巩固减贫成果 各地严格落实“四不挑”重大要求,加强产业和就业扶贫,加大扶贫搬迁后续支持力度,加强各类扶贫资产管理,消除贫困存量,构筑返贫防线 今年,我省还有2.16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为了打下“硬骨头”,我省实施了挂牌督办,集中出台了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的政策措施,确保反贫困斗争如期取得胜利 深山里,澧水畔,塑料大棚排列整齐,夕阳下泛着金光。这是林县林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菇生产基地,年产香菇棒400万袋 领舞,行业蓬勃发展 公司实施“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辐射周边12个村13个合作社,带动265户贫困户稳步增收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发展工业不仅是实现扶贫和稳定的根本措施,也是确保收入持续增长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唯一途径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58个贫困县正以昂扬的姿态推进扶贫与农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小康可期,梦想可达!(赵建军)
标题:[要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贫困发生率降下来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