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民营企业家的转型与蹚路
本篇文章5275字,读完约13分钟
“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同心同德、务实管理、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晋商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重要阐述。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论坛,强调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创业,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7月1日,山西省首家由民营企业家创办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山西金商培训学院正式揭牌。省委书记楼作了批示,希望全省广大民营企业家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承和发扬晋商精神,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把握时代大势,增强发展信心,注重创新和创造。扎扎实实办好企业,为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服务山西转型综合改革做出贡献,为我省率先转型发展再创辉煌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转型”是山西发展的关键词。摆脱对资源的依赖,率先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山西寄予厚望。
我们不能等到资源耗尽才进行转型。第一台机器上带头,带头,快速打人,在枯燥中上下努力,把石头滚上山,努力探索。今天,我们讲述张连水、郭兴银和施宝平的故事,观察山西民营企业家转型的探索、艰辛和收获。
在临汾市乡宁县,张连水的名字家喻户晓。2000年以来,他主动摘下“煤老板”的帽子,发展大健康文化旅游产业。虽然一路艰辛,但终于有所收获,山河秀美,乡亲富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农村振兴的龙头;
在晋中市平遥县,郭兴银把一个年产9万吨、资源枯竭的粗放式国有老矿山发展成为集采煤、旅游餐饮、新材料生产等20多个行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在吕梁市交口县,施宝平摆脱了铝矿经营的困境,改造了现代养猪业。企业成长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优质猪肉品牌进入千家万户,带动当地等贫困县。农民脱贫致富;
……
采煤注定是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坚决避免血腥gdp,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gdp。在开发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同时,张连水、郭兴银、施宝平逐渐认识到,只有实践新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企业发展的正道和康庄大道。他们带头,是转型发展的一步,值得省内民营企业学习。
山下产业转山做文化旅游用品,种植开发萨马拉油奔小康
“飞到山上的钱逊塔,听到公鸡打鸣,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眼睛,你是最高级的。”
裘芸山位于吕梁山南端的鹤峰角,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29米。位于临汾市乡宁县、稷山县和运城市新疆县交界处。张连水,这个美丽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掌舵人,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煤老板”。
与张连水的会面是在裘芸山的一个山洞前进行的。采访过程中,老人的手机不断响起,他精心安排工作,讲述事情,然后讲述故事。
20世纪90年代,张连水成为第一个致富的人,得益于产业政策和大胆进取的性格。“当时公司账面经常超过2亿,但煤炭在当时是高风险行业,对环境影响很大,事故频发,也让我有负罪感。”说起改造的初衷,张连水陷入了片刻的沉思。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大调整,2003年,张连水下定决心启动裘芸山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一期投资达2.3亿元。就在10年前,投资景区开发遇到了困难,他还把房子抵押给了银行。”认识张连水33年的裘芸山景区副总经理袁根生回忆说,当时煤炭行业处于“黄金十年”,产业转型跨越时间较长,亲朋好友非常反对。但张连水投身转型,并利用2008年退出煤田的机会,投身旅游业。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张连水还邀请了古迹修复保护、园林规划设计、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并成立管理团队进行科学规划和严谨建设。他个人在移民搬迁、道路建设、景点建设、人才引进、员工培训等方面,努力打造裘芸山文化旅游品牌。景区开发至今,已完成投资20多亿元,完成核心景区20多处寺庙和文化景点的恢复重建;保护和发展塔尔坡、康家坪等多处古村落;完成健康餐厅、八宝餐厅、康家坪小吃、洞庭、云升快捷酒店等餐饮酒店接待服务设施建设;蹦极、中国空飞行和鸳鸯桥(玻璃桥)等新项目已经开发出来。今天,裘芸山已经成为陕西旅游业的一张美丽名片。
“去年年底,文化旅游部组织了一次专家评审。裘芸山风景区已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审查,今年正式进入创建期。”谈到今年裘芸山风景区的规划,张恒山总经理充满信心。30岁从父亲张连水手中接过“指挥棒”,全面负责5a级景区的创建任务。他积极进取,更加注重细节,给云秋山旅游品牌带来了一些变化。
“果实膨大成熟,叶面施肥促进高产。做好精细计划的收割工作,那‘战斗’就不会恐慌了。”这是山西切尔康公司翅果油树研究所编的翅果油树管理24节气歌。乡宁县西交口乡板栗种植基地负责人任玉泽告诉记者,公司在这里转让了3.9万亩土地用于种植,8月份进入采摘季节,十里坝乡有数千人投身采摘。站在花园里环顾四周,满山都是萨马拉树。绿叶和八角果孕育了农村振兴的希望。这是张连水带领大家走向小康生活的农业项目。
1998年“两会”期间,张连水首先向山西师范大学颜教授了解了翅果油树的稀有性及其衍生物的保健功效和经济效益。正在寻找可持续发展机会的张连水,突然觉得一个新世界已经打开。
2000年9月,山西齐尔康萨马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张连水和他的员工在西交口乡种了一片老林。从育种优化、出让500亩土地种植,到发展成为10万亩翅果油树种植基地、3个科技示范园、3个经济林基地、年生产能力300吨的co2超临界萃取生产线,集科技研发、经济林建设、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张连水与翅果油树结缘20多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奇尔康以萨马拉资源为基础,开发了多种多样的产品,如保健食品、化妆品、饮料、压片糖果、健身茶等。,并有许多光环,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优秀专业化和新型“小巨人”企业等。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亿元,利润总额超过4800万元。
现在,乡宁县被授予全国翅果油树地理原产地认证,翅果油树成为村民的一棵致富树。张方圆,66岁,研究翅果油树15年,曾任山西齐尔康翅果油树研究所技术负责人。他说,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翅果油树的生态效益也很显著,对净化空气体和防止霾天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而且这种树种根系特别发达,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有明显的效益。
经过筛选、提取、真空分离、过滤等几十个不同的过程,每个元宝最终都会变成软胶囊、饮料、日用品等。,进入人们的生活。一片片翅果油树托起企业发展之路,带领村民共同走向小康。
延伸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工业园区,寻找经济增长点
9月10日,煤矸石、碳酸钙石粉等原料在山西余浩环保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造粒工段造粒机中与高分子材料充分混合造粒。“这些颗粒,经过再次高温加热后,由造纸机产生,为客户提供各种厚度的石头纸。这批货是西班牙客人的订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姚强介绍。
“您看到的这一行框包含将提供给三星集团的显示器。目前,我们的新型光学材料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导光板生产工艺,光学挤出板的生产能力在全国领先。激光导光板的生产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在山西余浩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公司质量管理部主任宋志伟自豪地说。
新光学材料和新环保石纸两个项目位于余浩新材料产业园,是平遥煤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遥煤化集团)转型板块的一部分。
平遥煤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郭兴银,将企业从一个以采煤为主、年产量9万吨、资源枯竭的单一粗放式国有老矿山,发展成为集采煤、焦化化工、天然气经营、新型建材生产、铁路运输营销、物流运输、房地产开发、农林生态开发、旅游餐饮、金融贸易、漆器文化产业经营于一体的企业。
1994年平遥一矿亏损严重,拖欠工人工资6个月。郭兴银,前煤矿工人,接任矿长重任。上任第一年就让企业摘下了亏损的帽子,缴纳的税费比前三年的总和还多,不仅还清了企业的外债,还补发了欠员工的工资。
永远不要停止前进。郭兴银说:“要做一个强大优秀的民营企业,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我们都是煤炭行业出身。要想让企业不至于倒闭,就要延长煤炭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我们也被迫搞循环经济。”2002年,在郭兴银的带领下,企业规划建设了一个集洗煤、炼焦、化工产品回收、三废利用、新型建材、燃气发电为一体的煤焦循环利用工业区。截至目前,园区煤矿总数已达5个,煤炭生产能力390万吨,精煤洗选能力4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200万吨,运输能力200万吨/年,煤矸石烧结砖1.2亿标准块/年,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持续的行业来转型。企业家也必须走这条新路。过程很痛苦,但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前进。”郭兴银感情很深。平遥煤化工集团积极拓展新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四个转型工业园区。除余浩新材料产业园外,还有天然气新能源产业园、唐都推光漆器文化创意园、横坡古村落农林生态产业园。随着四大转型工业园区的发展,平遥煤化工集团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的标杆企业,全省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山西省十大科技创新企业之一。改制后,平遥煤化工集团销售收入增长100多倍,上缴国家的税费增长80多倍。累计上缴国家税费50多亿元,职工工资总额同比增长15倍。
现在平遥煤化工集团的非煤炭行业都是盈利的,新增20个行业。今年上半年,新材料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0%。光学材料分布全国各地,工厂建在重庆、合肥、烟台、惠州。企业计划在3至5年内力争成为全国行业的“老大”。
好的项目带动数万农民增收,好的模式带动更多地方致富
4月29日,石楼县龙角乡仁一村20万头“吕梁山猪”扶贫工程开工建设。
“总投资3.5亿元的养猪业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商品猪20万头、年产值10亿元,带动数万农民稳定增收,为地方扶贫注入新的动能。”“吕梁山猪”品牌创始人、陕西南山白石食品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宝平表示:“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力争在同一年内完成并取得成效。”
据施宝平介绍,一期工程是一个万头种猪的养殖基地,占地150亩。二期是100户养猪场,由100个村集体和合作社建设,扶贫资金1亿元,银行贷款。采用公司+村集体+家庭养猪场模式,公司提供10万头仔猪,实行“三定”“六统一”管理,保证家庭养猪场稳定收入。
事实上,石楼县仁义村是吕梁山“吕梁山猪”的第二故乡。五年前,“吕梁山猪”在交口县最南端的南山村定居。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空为现代养殖“吕梁山猪”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吕梁山猪”在成长,走向千家万户餐桌的同时,也回馈了村民,为当地人注入了脱贫致富的生活水源。
如今,贫穷的沟壑告别了贫穷,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这背后,体现了交口企业家施宝平的转型努力。
在“吕梁山猪”诞生之前,施宝平经营着一个铝矿。施宝平经常担心生意不景气甚至亏损。他逐渐意识到依靠资源的开采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成长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他一直在探索新的工业项目。
努力终有回报,的儿子石找到了一个好项目。为此,石也辞去了在京的高薪工作,回国后与父亲一起创业从事养猪。
他们的养猪可谓“高等级”。他们选择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建造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设备安装和运行的整个过程都由专家监督和指导。不仅如此,设备设施一流,采用国外全自动水和环境控制系统,建立了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及废沼气发电系统。
站在南山村的山上,俯视,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板房,蔚为壮观;站在企业视频监控大屏幕前,养殖基地的产房、育肥房等设施一览无余。
在石的领导下,陕西南山白石石安农牧有限公司已成为集规模化生猪养殖、屠宰销售、种畜生产经营、饲料加工销售、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8年还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2项,注册商标12个,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企业精心培育的“吕梁山猪”猪肉,因为坚持“40”标准,品质优良,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吕梁山猪”已经开了200多家店,主要销往我省城市和陕西、河北、内蒙古市场。去年生猪屠宰6万头,销售收入近1.28亿元。2018年获得我省首个直接供应港澳的资格后,今年7月成功认证为“世界上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猪肉”,这是第一个福布斯世界纪录。
产业繁荣,农民富裕,农民富裕,经济才有活力。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企业不忘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他们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从贫困家庭购买玉米,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0/房和致富途径。他们还通过订单援助、金融合作、分红和资产收益等多种方式,帮助2800多户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稳步增加收入。
“我们计划在石楼县形成一定的扶贫模式,带动当地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每个合作社每年增收100万元,带动农民直接增收1亿元。”时至今日,已经是吕梁市扶贫的带头人。辞职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正以“立志养猪,不负吕梁山”为己任,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实业脱贫致富;通过质量控制,更多的人可以吃到安全、健康、美味的猪肉食品。(张瑞强詹妮弗金帅妮)
标题:[要闻]民营企业家的转型与蹚路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