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乔致庸:近代商人的完美样本
本篇文章2787字,读完约7分钟
乔致庸是个男人
乔家第一代乔贵发大概是乾隆时期。乾隆初年,乔贵发西行经商,在包头一家当铺当店员。十几年后,乔贵发和秦的老乡开了个小名广胜公。后来生意不景气,广圣公面临破产。但广圣公的很多生意伙伴都认为广圣公的俱乐部善于生活,不忍心看着他们破产。三年后他们会回来讨债。三年后,乔贵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复兴了事业,改名广圣公复圣公。这已经是嘉庆时期了。这个故事似乎为乔的诚信经营奠定了基础。是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将家族事业乃至银行事业发扬光大。
一位儒生被迫接手家族生意
乔致庸生于1818年,卒于1907年,享年89岁。乔致庸是整个乔家前几代人中寿命最长的一个。“经过两代人的经营,乔致庸出生的时候,乔家的家庭已经比较富裕了。乔致庸青年时代就考上了秀才,他的人生应该与商业无关。
从明朝开始,山西人开始以经商为荣。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项调查。当时祁县一大半家庭都有经商史。当时祁县人口刚刚十几万。按照这个计算,祁县外做生意的有两万多人。【/br/】【/h/】祁县乔家堡乔致庸,虽然生活在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地方,却从小失去父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受到大哥的极大照顾。因为大哥对他照顾的很好,但又没有父亲严厉,乔致庸的生活可以说是很安逸了。乔致庸年轻时是个有钱无所事事的人,对当官不感兴趣。乔致庸的大哥被战争摧残,乔致庸这个以儒生收场的人,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从咸丰初年到光绪末年,乔致庸的一生经历了整个晚清。接管家族生意后,他把乔的生意,尤其是乔的银行生意,推到了清末的巅峰。乔致庸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南方的茶道和丝绸之路。商旅的艰辛和危险开始让乔致庸逐渐意识到票号的重要作用。
一百多年前的“银联”理想
乔家在不涉及银行业务的时候,已经有了平遥的日昌上行银行系统。当时银行很少,全国只有5家,其中最大的日升昌只有7家分号,不与中小商人打交道,影响非常有限。一般小商人都得用银子做生意。当乔致庸意识到票号的广阔前景时,他的志向是有一天能和世界交流。这个想法有多高级,他的理想有多大!这不是和现在的银联差不多吗?一百多年前的晋商,在那个时代有着如此完美的思想和宽广的气魄。不仅如此,乔致庸虽然试图将银行号发展到全国,但并不想垄断银行号业务。他的想法、困难和风险一目了然——比如你要银行汇20两银子到南方,那时候连路费都不够。你想想,如果你在新疆有银行号,让你汇一两银子,一定要办。成本和风险惊人!但是乔致庸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
乔致庸之所以如此看重银行的未来,有他自己的经历。当时的商路上有土匪和乱军,商人携带大量白银非常危险和不方便。银行兑换的票据即使被土匪截获,没有秘密记录也不可能在银行兑换白银。令人惊讶的是,后世已经考证出,在山西银行的整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次记载翔实的假汇兑。乔致庸以乔家的资本开了大德通和大德丰两家银行。这些数据显示了乔致庸运营银行的发展速度。”大德峰十年前光绪建都的时候是6.2万,没几年就变成了12.2万。到光绪十年前,首都已增至35.2万。
原因其实很简单。乔致庸继续将其年度利润的一部分作为资本投入,用行话来说就是“双资”。通常晋商会在每个会计期间分配利润,一般是3年、4年或5年。吴典说,乔致庸的分红几乎全部投在资本上,他的资本在当时的银行里是首屈一指的。当时估计乔家的资本是4500万两白银。建国后,乔的营运资金估计在800万到1000万左右,不包括票号和房产。
儒商完美融合的标本
一个儒生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乔致庸在经营的时候,除了天赋之外,还把儒家的大度和仁爱带入了商业。现在能看到的最确凿的证据就是乔致庸死后立下的墓表,上面描述了乔致庸童年时的家庭情况,他想通过科举考试被迫接手家族生意,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成功经商。作为一个商人,乔致庸手头上还保存着四书五经、史记等书籍,他会在社会上为救灾挺身而出。朱秀海说:“民为贵,君为贱。”乔致庸的内心就是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种精神可以延伸到乔家祖身上。乔贵发是草根,30岁还不能娶媳妇。但是,他最后还是娶了一个有孩子的寡妇,可以说是深情。在乔的山西老家,有一个第一代报馆始祖,旁边放着一个乞讨筐和一根狗棍。他们不隐瞒祖先的贫困史,而是希望家人记住这些贫困史。不仅是乔致庸,乔致庸的孙子乔这一代人,在过年的时候总是用自己的车拉米粉,给贫困家庭经济支持,帮助他们度过新年。他们家有很好的家教,其中不忘出身贫寒。乔家的教育有多严格可以举个例子。山西有很多大家族有舞台,乔家没有。他们害怕后代丧失斗志。乔家也有一个规矩,用中年妇女代替小丫鬟,以避免年轻男主的不雅之事。
乔致庸之所以能有充裕的资金实现他的银行号应该通用的理想,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在包头发扬了乔致庸的复名业务,复名也成为乔致庸发迹的起点。
乔致庸在商业上对人脉的精明投资。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山西。8月,巧家大德通店主高煜收到内阁学士桂春的密函,随慈禧、光绪西行。桂春在信中写道:“栾玉定于八日八日起程,到达祁县。我在此听说它计划是无止境的。”高煜接到信后,立即把乔大德通装饰成慈禧、光绪的临时行宫。慈禧太后逃亡山西后缺钱,山西官员在太原召集山西律所商讨“借钱”,要求大家理解朝廷的苦衷,但大家都不敢苟同。当时,乔氏大德丰银行的流动经纪人(业务员)贾,同意借给法院十万两银子。虽然他是跑经纪人出身,但他有很大的权力自己做决定。太后很高兴。贾就要告诉燕大掌柜,燕为什么要你答应?贾说,国家死了,我们也就死了,国家还存在,钱还能还。燕大掌柜夸赞道:“五百年有君,千年无贾。慈禧太后从此对晋商的宠爱,是由各省省长付给中央的,都是由山西银行经营的;另一种是将庚子赔款连同利息,以及约10亿两白银转移到山西票号进行操作。
1906年乔致庸去世前,乔的事业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对普通人来说可能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当时入侵中国的是八国联军,国家生死存亡,但是山西票号的业务却很赚钱。那是因为朝廷和西太后解除了对山西银行的禁令。过去,银行是绝对不允许兑换公款的。然而,战争使南方的公共资金无法到达朝廷,所以他们不得不解除对私人银行的禁令。但该国危机一过去,法院立即再次禁止。庚子事变后,国家又一次放开了民间公共资金的兑换,山西各银行大获全胜。辛亥革命初期,山西大部分银行迅速崩溃。只有祁县的大德同和大德峰,曲家的三金院(丽水的电视剧)和大胜川是经营时间最长的银行,其中乔家的大德同和大德峰直到1951年才关闭(大德同的总数原来在山西祁县,1940年迁到北京,改为银数。最后在1951年结束历史,成为最后一家山西银行。
1907年,89岁的乔致庸去世。从儒生到晋商领袖,经历了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乔致庸的一生浓缩了晋商的传奇。
■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标题:[探店]乔致庸:近代商人的完美样本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探店]山西票庄的起源
下一篇:[探店]山西商人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