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绣”出脱贫攻坚新画卷
本篇文章3218字,读完约8分钟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湘西十八栋村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在过去的五年里,精确扶贫就像一把“金钥匙”,为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山西是脱贫的重要战场。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检查了山西省重要讲话精神。以“打不赢扶贫,就对不起这片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和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从高位置上推。
五年来,共收回贫困村4800个,贫困人口减少275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967元增加到7330元。
在过去五年中,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3.9%;15个贫困县脱贫脱帽。
坚持基本战略,制定精确政策,增强政策措施的乘数效应
脱贫的关键在于精准,精准是成败的关键。
右玉县元堡子镇小油房头村驻地队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记录着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救助措施、贫困发生率等信息。“看这张图,贫困户的情况一目了然。”居民村第一书记蒋瑞鹏表示,接地气、可操作、精准的政策是小油房头村脱贫的法宝。
在扶贫工作中,我省把“精准”作为核心要求和关键词。每个脱贫的人背后,都有精准细致的工作。
以穷人为目标,更准确地识别他们。为了打造扶贫“清账”,我省对建卡进行了扎实的审核,对比大数据信息挤出“水分”;建立备案建卡信息平台,从“网络化”管理的全过程识别、帮助、撤回贫困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常态化。
锁定贫穷的原因,更准确的帮助。五年来,我省全面严格落实扶贫目标、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到户措施、村村通、扶贫成果“六项要求”。通过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的实施,为每一个贫困家庭量身定做了扶贫的“药方”,每一顶扶贫帽都被扔掉了!
工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金融扶贫...因地制宜,不断推出各种“强化”、“创新”的扶贫措施,针对许多“难题”。
得益于县内实施的多种搬迁方式,壶关县吉甸乡灵洞新村村民赵终于走出了大山。
赵魏兵在提到现在生活的变化时用了“翻天覆地”这个词。"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能住在一栋宽敞明亮的大楼里。"赵说,和原来在山里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所和超市,我们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锁定资源禀赋,更精准脱贫。在实践中,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的扶贫之路,让贫困户稳步增收,早日脱贫。
武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几年来,武乡小米的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得比较准确。
汉邓柯依托当地资源特色,在武乡县李坡村打造了“小米财富”。从一个普通的放牛放羊的农民,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合作社领导,老汉说想起来都很惊讶。目前他的“羊粪小米”获得了小米的无公害认证,深受消费者青睐,年收入近10万元。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表示,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解决扶贫难点,突破扶贫瓶颈。在实践中,要确定最困难的地方,密切关注最困难的人,抓住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政治决心,保持工作耐心,实现详细而定量的目标和任务,从村到户到人落实政策措施。
坚持深度贫困,精准努力,防止“死角”和“盲区”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我省有两个,即吕梁山和燕山-太行山。革命老区多,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特别是10个深度贫困县,“困难中有困难”。
面对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我省以更大的决心、更清晰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向深度贫困宣战。
政策体系。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的重点、难点和重点。去年6月,我省发布了《关于集中力量治理深度贫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0项非常措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后,省委印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Xi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提炼为21条。今年5月,印发了《关于“一县一策”重点打击深度贫困县的意见》。主体是“10+1”模式,分为共享政策和排他政策两部分,涉及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支持、移民搬迁、人才支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贫困县存在的新老问题。
责任制。五级秘书带头“双签”扶贫责任书,联系贫困县帮助贫困村;实行扶贫责任制,将扶贫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和市县党政主要领导考核体系。市、县党委书记要向省委汇报扶贫工作;省、市、县实行专项扶贫双组长制度,政府在主导行业的同时负责扶贫工作。通过现场会议、专题会议、调查监督等方式推进专项扶贫工作。
吕梁市继续展开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战役和冬季对标四大战役。书记、市长亲自部署,高层提拔;大同市成立了扶贫总指挥部。市委书记和市委副书记每周来上班一次,每周指挥三天协调解决问题。
输入系统。2013-2017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6.75亿元,年均增长24.1%;省级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76.95亿元,年均增长39.7%。
考试制度。组织开展市县扶贫工作成效评估和第三方评估、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估和媒体暗访,实行最严格的评估制度。
运城市对常驻干部和派出单位实行“红黑榜”通报制度和“双重问责”;中阳县建立了扶贫、奖惩、监督、考核联席会议等五项制度,实行“345”工作法,推动一秘和驻地班子成员每周五天四夜全职留村帮扶工作,并派出36人成立稽查局进行全面检查。
依靠改革创新,提高攻坚效率,不断增强扶贫动能
吕梁是中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干旱少雨,山少绿,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交织在一起。市林业局成立造林扶贫合作社,探索林地经营权、退耕还林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入股试点,组织贫困户参与林业产业化,稳定带动3.6万人脱贫。
这么大的成绩靠什么?靠创新。
生态扶贫是我省的一项创新举措。其核心是以购买绿化为出发点,统筹增收和绿化,实现扶贫和生态建设的相互促进和双赢。
在消除贫困的决定性战役中,要扎实推进,制定精确的政策,在创新中创新和突破。在过去的五年里,一个新的机制被一个接一个地引入,为解决困难和撤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红利。
创新投资保障,让资本活得更精彩。对财政涉农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和使用,将财政扶贫资金划入县域,将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域;金融扶贫力度明显加大,激发了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
省扶贫办财政规划处处长高耀东表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实现了“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为基层扶贫注入了“一潭活水”。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在脱贫实践中,要坚持扶人助智、滋养传统文化、加强基层建设的双轮驱动,让穷人的心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体动起来。
胡翠娥是中阳县车明峪乡杨公村的一名农村妇女。参加“吕梁山护理员”培训后,她开启了人生新的一扇门。“月薪四千,我越来越努力了!在政府良好政策的帮助下,我们应该更加自力更生。好日子不等人!”
党建有脱贫的活力和动力。在阳曲,推进124个行政村“村居”全覆盖,做到“党员有位置议事,村民有活动场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到20多万元,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0个,让村集体有钱做事。
创新援助机制,使合力更大。在村里开展“六大行动”,帮助群众满意工作的准确性,帮助干部的责任感增强群众的收获感;各地完善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多种声音”唱响扶贫“大合唱”。
永和县干鲲湾对岸的悬崖上,一个叫慈溪里的小山村,偏僻而贫穷。2015年,26岁的郭若乔是村里的第一任书记。2017年,全村脱贫。“这几年基层扶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增强信心,温暖人心。”郭若乔总结道:“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让群众鼓腰包是硬道理!”
省委党校副校长田表示,当前,扶贫工作正进入攻城战、攻坚战的关键阶段,仅靠单一措施和常规手段难以奏效。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来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
长期陷于贫困,希望小康。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不到三年。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的基本策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这场反贫困的硬仗!(赵建军)
标题:[要闻]“绣”出脱贫攻坚新画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