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吃穿住行看变化——太行山武乡脱贫村庄见闻
本篇文章1644字,读完约4分钟
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春节期间,在太行山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村民脱贫后衣食住行的深刻变化,就是脱贫的生动写照。
“今年的年货是最全的”
第一次见到赵瑞斌,是临近春节的一次年货聚会。他工作了几个小时,跑了几次家,才买到他打算买的所有年货。
“10公斤牛羊肉、西兰花、莲花蔬菜、油性小麦蔬菜……”赵瑞斌说,今年他选择新鲜蔬菜,买的便宜,而不是往年“成堆买”。因为他去年开餐馆赚了钱,他摆脱了贫困,心情变好了。
赵瑞斌是上坝村的村民。他是村里一个42岁的小伙子,但几年前因为妻子生病又回到了贫困。2014年,他的妻子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她从很多地方借钱就医,但没能保住性命。2016年妻子去世时,赵瑞斌欠下十多万元外债。
凭借手脚和厨艺,赵锐斌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成了一个贫苦家庭,妻子去世,让他一度抑郁。2017年,村里的扶贫小组多次找他谈话,帮助他申请“一户一项目”救助基金后,赵瑞斌决定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经营酒店。
2017年12月12日,赵瑞斌的农家餐厅开业,特色是实惠卡。附近某大型工程的建筑工人来吃饭,无论吃多少碗炸糕或面条,只要花8块钱就能填饱肚子。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吃炸糕和面条,还让赵瑞斌炒点心和饮料。酒店收入不断增加,年净收入一万多元。
“农忙的时候,中午开个馆子,下午种地,两头跑,辛苦但心甘情愿。”赵瑞斌说他脱贫后心情很好。今年他还为自己和孩子买了新衣服。“今年过年最全,也没有政府帮忙脱贫。我怕过年吃不起。”
“好酒好菜好房子,一个不能少!”
在太行山深处,低矮的土房建在斜坡上。村民搬迁后,一些墙壁开裂,一些屋顶倒塌。走在刘泉沟的老村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过去村民艰苦的生活状态。
现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18年,全村告别了这些老房子,村民们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房过年。
移民新村6排44个院落,错落有致,雪白的墙壁,统一安装的防盗门。户型和城里的商品房没什么区别:客厅、卧室、一厨一卫。每一个拆迁老房子的人,能占满25平米的面积,只需要几千块钱就能住进新房。
54岁的村民李剑青买了冰箱和液晶电视,第一次用瓷瓶准备了“好酒”,还买了一个新的火力可调的酒精炉。
“好酒好菜好房子,一个不能少!”李剑青计划今年春节期间招待亲朋好友。
84岁的村民李德贵(音译)用电加热给自己的新房子供暖。打开开关,不到10分钟房子就暖和了,既方便又干净,还有政府补贴。
在过去的三年里,吴乡为扶贫搬迁了1167户家庭。2019年底前,武乡将大力推进旧村拆迁复垦,“该拆就拆”,让更多村民告别刘泉沟这样的老房子。
“农村四好路”有公交车
武乡县东西窄,南北窄。张家沟村位于最北部。虽然从地图上看离县城不远,但是蜿蜒的山路不太好走。
"而且因为路难走,物体被吓跑了."“70后”村主任赵金斌谈起家门口的路,一开口就说个不停。“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一个小伙子第一次带着女朋友回村,差点坐三轮车从县城跳回来。女孩紧紧抓住她的手,磨出水泡,让她羞愧难当,从公交车上摔了下来。可能是城里的姑娘对农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被吓跑了。”
2011年,张家沟村的土路硬化成水泥路。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是开车还是坑坑洼洼的,时间长了水泥路也坑坑洼洼的。2018年9月,已经走了8年的水泥路,变成了“四好农村路”,宽度1米,依然是更舒适的柏油路,适合开车。“路已经修好了。我们计划发展芦笋种植和乡村旅游。农村有一条好路太重要了。”赵金斌说。
随着道路的改变,也有了公共交通设施。在村口的“招呼站”,村民们几乎每天都在县城等车逛街。
许多老人说这辆公共汽车帮了大忙。在山路上步行2小时,乘公共汽车只需10分钟。2元的票价解决了出行问题。
张家沟村只是吴乡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武乡县从全县仅有的两条公交线路发展到39条新型电动公交线路,实现了328个村公交一体化全覆盖。“即使在非常偏远的村庄,也有公共汽车。最贵的票价才5元,是过去乘用车的一半。”吴乡公交公司的朱妍说。(魏伟)
标题:[要闻]吃穿住行看变化——太行山武乡脱贫村庄见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