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央媒体关注山西】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本篇文章1826字,读完约5分钟
右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建国以来,20位县委书记先后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广阔的沙海被绿色覆盖,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绿洲。
从古代被称为“善无”到走向“善政”,在这片土地上,“右玉精神”开启了从“扩绿”到“转绿”的新接力。
绿化整个区域,再造“新右玉”
树是游宇的灵魂。没有树,游宇就没有未来。
20世纪50年代,右玉1969平方公里的沙漠化率高达76%。“十里不见人,百里不见树。”"春天一坡,秋天一瓮."。这种生存困境使得右玉人视树木如生命,种树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持续近70年的治沙造林接力活动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现在,右玉的森林覆盖率从3%提高到55%,种植了1.4亿棵树。全县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当年国外专家建议搬迁的“重沙县”成为“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
“右玉年平均气温从过去的3.6°C上升到5.2°C,降雨量从每年不到400毫米增加到650毫米,”右玉县委书记武秀岭说,右玉土地上生长着30多种树木和50多种野生动物,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在有为古城,三十多岁的郭梦阳把废弃的城关粮店改造成“艺术粮仓”,变成了十几所艺术院校的素描基地。他说现在每年都有一万多人来写生,这让游宇越来越出名。
游宇将在明年年底前实现全球绿化。“拓展绿色”即将结束,游宇开始以生态旅游为目标,着眼于“转型绿色”的后半期,开发了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等近20种旅游产品。
二十五湾村,接近杀虎口。已经脱贫的村民董昭正在把自己的院子改造成家庭旅馆,可以提供三个房间。
“一个房间一天赚100多块钱,就算一年只住两个月,也能赚2万多。”他说。
右玉去年接待游客2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9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67亿元,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000多元。
今天的游宇,正在从一个人人逃难的地方,变成一个塞外风景独特的旅游胜地。
“两个转变”拓展新天地
从种树到种草,从生态林到经济林。右玉牢牢把握这两个转变,培育生态经济新动力。
在白头里乡,右玉县农丰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郝帆指着广袤的牧场说,我们转让了1.5万亩土地种植燕麦和紫花苜蓿,让1000多农民通过土地转让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几年前,白头里乡叶场村的村民张才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而成为一个贫困家庭。他把家里30多亩土地转让给农丰公司,每年赚得土地出让金一万多元。
“我老婆还是护林员,年薪9600。我一年有四千多的低保。家里还有30亩地。玩得开心没问题。”他说。
目前,右玉的人工和空中牧场已达13万亩,为这片绿洲增添了新的“诗意”。10万亩老胡杨的改造,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在迅速展开。
沙棘是一种酸甜的黄色浆果,是右玉的特产。经过多年努力,右玉种植的沙棘达到26万亩,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我们开发了沙棘果汁和沙棘籽油等多种产品。今年,我们可以获得1000吨沙棘。一个农民收割沙棘一年可以赚5000多元。”山西仙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说。
右玉的中药材今年也将扩大到8万亩,未来将逐步增加到30万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生态红利创造“金饭碗”
游宇在古代被称为“无善”。几千年来,荒凉和贫穷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
现在终于成为“绿色沃土”,孕育了极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彻底脱贫。
小葱生长快,耐寒耐热,四季皆可种植。右玉县土源实业公司转让土地3500亩,重点打造冻干葱产业,产品全部出口国外,带动2000多户农民每年每户增收7000元。
“我种了16亩葱,一年能赚六七万,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刘家窑村村民刘凯说。
太原千户宴厅,等着叫饭的消费者排起了长队。这里的羊肉都是来自右玉。酒店老板张宏祥在右玉老家经营一家农牧公司,发展绿色养殖,带动3000多农民增收。
“正是游宇的草,喂养了一只好羊羔,独特的生态,才是我们的‘聚宝盆’。”张宏翔说道。
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彩色种植,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良好的生态正在为右玉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曾几何时,沿海发达地区“藏富于民”的局面也在这个曾经的穷乡僻壤出现。
右玉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424元,比全省高170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70元,是贫困线的两倍多。
一个战场上,游宇打赢了生态治理和扶贫的“两个战役”。
“持续的生态接力描绘了一条‘幸福曲线’。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8元,今年预计达到8600多元。游宇发财了。”武秀岭说。(赵东辉,伍迪,卢)
标题:[要闻]【中央媒体关注山西】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