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重温“三篇光辉文献” 着力抓好“四件大事”】发力“大民生” 创造
本篇文章3416字,读完约9分钟
山阴县的一户贫困户小王,突然患了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生命垂危。转院山西医科大学二院105天,年初治愈出院。他这次住院花了24多万,付了0元。
11月初,长治市泸州区解放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刘早英奶奶每天在这里享用的爱心餐,只需要支付1元、3元或5元。
金秋时节,代县二幼儿园,人工草坪,大型活动器材,钢琴,儿童玩具,书籍一应俱全,公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和欢笑荡漾。
……
一片民生,描绘了一幅高品质生活的美丽画卷。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检查山西重要讲话等“三个光荣文件”的要求,认真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继续做好各项工作。《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篇民生文章,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扎实做好民生保障,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写一篇温暖人心的回答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自下而上的民生建设,保障普通百姓的福祉和福祉
“农民也可以领养老金,生活越来越好了!”五年前,保德县王继恩夫妇从姚洼乡左山村搬出,住在县城扶贫区的一栋楼里,就近找了份工作。他们除了每天的劳动收入,每年还可以领取2000多元的养老金。
为了给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感,让他们的病得到医疗,真正消除后顾之忧,我省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待遇水平,显著增强资金支持能力,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从城镇职工到全民的历史性转变。此外,今年我省城镇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增加174元,实现“十五次连续增长”,使我省261.3万退休人员受益。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是社会稳定器。我省坚持全覆盖,突出基本保障,注重加强包容性、基础性、包容性民生建设。社会保障网络越来越密集,牢牢覆盖民生底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来自临县的男孩杜、过去常常和别人零零碎碎地做装饰。今年夏天,他们经过培训参加了一个专门的招聘会,当场被省城国企招走,月薪5000左右,宿舍食堂,实现了他们在省城稳定就业的梦想。
截至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2.79万个,9.89万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备案卡转移就业,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该省的就业形势正在稳步改善。
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从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我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几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达到80%,优先安排新增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办好事、办实事、造福群众。
2019年,我省共发放66.6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全省29.5万城市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51元,96.8万农村居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760元,分别高于2018年的55元和680元。各县(市、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现在工伤保险已经进入扶贫车间,失业保险帮助企业稳定就业,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更广,学生原籍助学贷款和高校“绿色通道”让贫困生上不了大学...更多的制度保障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依靠改革创新解决民生问题,勾画改善民生新视野
2019年,我省将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做好民生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出发,依靠改革创新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不断从方式、模式、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解决问题。,使三金人民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没想到治疗高血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原来是一盒24元,现在一盒0.49元。”购买的药品数量落在山西,这让太原市民匡女士大吃一惊。自12月1日起,我省公立医疗机构治疗慢性病的25种药品大幅降价,平均降幅达59%。
改革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解决关键问题。我省已将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在这一年里,随着这项新政策在11个城市的实施,预计该省将有近400万人受益。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我省率先开展了全国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目前,全省117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级医疗小组。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取感明显增强,形成了县级综合医疗改革的“山西模式”。
“生了一场大病,以为这一生就完了。没想到只花了几千块就基本治好了。”沁源县沁河镇北苑村村民刘延林患有高血压并遭受休克。获救后,她住进了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花费10.3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报销4万余元,重大疾病保险报销1.9万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2.7万元,民事救助9260元,个人自付仅7009元,政策报销率达到93.2%。
教育是人心。我省加快推进城乡优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尽快服从上级的原则,鼓励探索县城高中初中集聚、乡镇小学集中的模式,有效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翼城县实行教育联盟集团化、城乡教育联盟化、校际教研联合电影化、教师合作化、优质资源网络化,使全县中小学成为更广义的大学校,全县城乡教育实现“急进”。就连远离城市的偏僻斗地主学校,每周二周三都有悠扬的琴声,还有县里的音乐老师专门来上课。
群众办事顺手了,满足感就增加了。我省推出“一个手机三金通”应用,有效提高了人民和市场参与者的便利性。第一批app上线,“我要看病”,“我要补办身份证”,“我要办医保”,“我要交税”。“我要做个人”等14个主题,围绕办理、查询、预约、支付、行政审批五大服务功能,实现服务项目521项
“一个手机三金通”真正成为了方便百姓、造福企业的“掌中之宝”。太原市民龚才娥被这次改革带来的变化深深打动。"线下工作效率高,线上工作更方便."
让发展更有质感和温度,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改善发展的质地和温度。我省以创造优质生活为导向,努力实现“大民生”,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这都是技能提升训练带来的。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个预约,人都满了。”来自寿阳县东莞村的解玉龙,5月参加按摩师培训,6月创办理疗馆。现在生意兴隆。他对大家说:“没想到去了家里政府办的免费培训班。47岁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2019年是我省实施全国技能提升工程的第二年。截至11月底,该省今年组织了1,018,200次技能提升培训,涵盖150多种职业(工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靠技能成才,靠技能增加收入,通过技能提升找到人生价值,实现全面发展。
“我可以在这里养老,每天回家。这就是我想要的晚年。”88岁的王玉忠对太原市奇峰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模式赞不绝口。这种“嵌入式”养老中心建在小区内,一般15分钟内覆盖大部分老小区。王玉忠说他喜欢“点菜”服务。“我可以在这里吃饭,也可以让服务人员在家做饭。我可以24小时住在这里,也可以只选择日托。”
我省将养老服务业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加大政府资本投入,推出14项养老领域省级和地方标准,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现在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与医疗相结合。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我老了,腿脚都不好。我最担心冬天,尤其是上厕所的时候。我又滑又冷,怕感冒摔跤。”太原市杏花岭区李家山村的老人常占华从老家回来后说。今年,当地实施了厕所革命。常展华老人的厕所改建成了房子,冬天上厕所也不再担心了。老人高兴地说:“很方便,就像城里人一样。”
今年,我省在厕所改造补贴、先进技术示范奖励和补贴等方面投入7.22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截至11月15日,全省新增改造农村户用厕所43万个,越来越多易用、实用、耐用的新型厕所进入千家万户,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做,年复一年的工作,三金人民体验到了真正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贫困县农村妇女免费接受“两癌”检查,全省孕妇免费接受产前筛查和诊断,建成500个农村老人日托中心,16600部戏免费下乡...到11月底,省政府八项年度民生任务全部完成,年初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高质量高水平兑现。
回顾过去,社会保障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温暖人心;展望未来,我们欣欣向荣,充满信心。要重温“三个光荣文献”,重新整理行囊,重新开始,以创造优质生活为导向,大力“改善民生”,大力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为现实,人民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高建华陈琦君)
标题:[要闻]【重温“三篇光辉文献” 着力抓好“四件大事”】发力“大民生” 创造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