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全省“健康码”系统运行良好
本篇文章1944字,读完约5分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肺炎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专题会议提出的“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加快恢复工作”的指示精神,省卫健委牵头,省公安厅、 省交通厅和省交通厅相互配合,积极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准确防控片区、恢复生产发展的大局,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构建“健康代码”体系。山西省“健康代码”体系于2月24日22时正式启动。 截至目前,已有280多万居民申请了《健康守则》,系统运行良好。
《卫生规范》是疫情防控过程中进行识别的重要依据
2月下旬,我省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期,疫情防控期间人员返岗和返工的健康监测和服务将进一步完善,既能实现准确的疫情防控,又能保证群众的正常出行。此时,经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批准,决定在全省推广实施“健康码”机制。
据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西的“健康码”是基于居民上报的健康数据,结合公安、通信管理、交通、卫生等部门防疫的大数据信息生成的个人二维码。作为我省的准入电子证书,实现了“一次性申报、全省通用、动态管理、跨域互认”。山西《卫生规范》是疫情防控期间的重要识别依据,有效控制交叉感染风险。
山西人和打算进入山西的人,通过支付宝等网络平台申报自己。支付宝提供实名认证,数据分析后生成红、黄、绿三种“健康码”。具体申请“健康码”的方式是:山西省内人士和有意进入山西省的人士可以在支付宝app中搜索山西“健康码”,选择相应的城市,按要求完成实名认证,如实填写个人信息申请专属“健康码”。如果已经申请了,可以通过支付宝app-卡包-证书查看。
省内三色“健康码”数据共享
我省建立了全省范围的“健康码”共享机制,考试后生成的三色“健康码”由全省共享。
其中“红色代码”可以有效识别高危人群,通过系统可以识别我省重点控制人员和湖北疫区计划回晋人员,也可以有效管理我省高危人群离开本省。“黄色代码”的识别包括自报症状和家中孤立的中等风险人群。通过对“黄码”的判断,可以有效避免中低风险人员升级为高风险带来的危害。持有“红色代码”和“黄色代码”的人员,隔离期限届满并符合相关防控规定后,可以申请“绿色代码”。
“健康码”的具体识别标准是“红色码”为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包括实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后已治愈出院不满14天的患者);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集中家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从湖北等重点地区来金的人,或者去过湖北等重点地区来金又回到金的人;其他特定地区的人;其他需要纳入“红色代码”管理的人员。
“黄码”是有发热、气短、呼吸道症状的人;接触过有发热或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的人员;在同一居住走廊或临时住所有确诊病人或密切接触者的人;居住在不同地区和城市的人;省外高风险县(市、区)人员;其他需要纳入“黄码”管理的人员。
“绿码”是“红码”、“黄码”以外的人。
在日常工作中,对代码持有人采取分类控制措施。“绿码”人员:测温后允许通过。“红码”“黄码”人员:送至指定医院就医或按规定实施14天集中或居家硬隔离医学观察。
提醒公众确保“健康守则”的真实性。个人在申请《卫生法》时,已承诺如实填写信息。同时,信息填写后会在后台进行验证,一旦发现有虚假或隐瞒的情况,可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禁冒用他人“健康码”。省级防疫检查员将对“卫生代码”和身份信息进行双重检查。“健康码”是动态监控的,不能作为截图。“健康码”请咨询支付宝在线智能客服或山西健康服务热线0351-12320人工客服。
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卫生法》的推广和使用
几天来,我省努力加强山西“卫生码”的推广和使用,有效利用山西“卫生码”大数据信息进行防疫,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出行、有序复业和社会生活稳定运行。
因此,我省正在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的应用。所有进出公共场所的人员都必须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并按要求照亮代码、证件和测温后通过。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写字楼、医疗机构、社区、乡镇等生产生活场所,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商场、超市、酒店、餐厅、公园、景点等商业场所,公交车、客车、出租车、网络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密集场所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山西《卫生规范》的推广应用。
同时,各市县(市、区)要切实加强对山西《卫生法》普及推广的宣传引导,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两微端”等新媒体,通过新闻媒体、社区通知、微信群发、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海报、入户指导等形式,不断丰富普及推广手段,进一步引导群众及时了解和使用山西。
下一步,我省将在现有“健康码”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拓展码扫描功能,自动记录人员出入境轨迹,加大“健康码”在各种场景下的推广使用,有效控制交叉感染风险。(杨勤)
标题:[要闻]全省“健康码”系统运行良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要闻]全省旅游景区有序恢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