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生态提颜值 脱贫添动力
本篇文章2898字,读完约7分钟
盛夏时节,站在永和县的一个山坡顶上,随处可见的绿色成了这个红色革命老区的底色。
永和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峦起伏,梁脊重叠。十山九秃,黄土长,以前是这里的样子。村民们高兴地说,水土流失治理把这里的山水锁死了,生态改善了,扶贫之路拓宽了!
古今对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动体现。
作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9%。面对困境,我省创新了思路和方法,协调了山川管理,协调了绿化和增收,振兴了山川。
用被子盖住荒山
夏天,雨水更多。
一场暴雨过后,樊氏娘娘山农林生态公园变得更加清新美丽,绿色的山坡闪闪发光,青草的清香沁人心脾。
从“入荒地”变成“青山绿水”需要什么?要靠坚持不懈的治理水土流失,打“绿卡”,读“山水经典”。
水土保持大户张立国说,前几场雨过后,山变秃了,沟变深了,地变薄了!荒山荒坡治理后,山青水秀,发展黄花菜是为了增加色彩和收入。
水是生命之源;土壤是万物之本。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通过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在沟渠上修建淤地坝、整地做滩、在荒山荒坡上植树种草等方式,探索适合山西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路径。到2019年底,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7.2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6%,丰富了山川色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山和山是和尚,到处露齿而笑;十年九年不接受,谁看到谁就着急。”
大泉山不高,海拔只有1200米左右,属于燕山山脉的其余部分,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阳高县借助小流域管理,通过工业与水保生态相结合,科学推进水土管理。目前已造林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山更绿,水更清。
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屏障。
偏关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坡耕地治理、坝滩联合整治工程、沟坝土地治理等重点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4.99%;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和联合整治堤坝滩地,榆社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23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提高21.48%。
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按照“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机制,我省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谷,煽动社会资本参与山区治理和治水。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开发私人节水户28万多户,治理开发“四荒”8000多平方公里。
切尔康公司是最早进入“水土保持行业”的企业之一。先后承包荒山、沟壑、滩涂等未开发土地,开发翅果油树种植基地50670多亩,开发保健食品、化妆品、饮料、健身茶等系列产品。通过“技术+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需要荒山效益,平均每年可以带动2118个农户。
农民挣门票
右玉原本是一片“不毛之地”,沙荒,山川荒芜。很长一段时间,生态接力持续了几十年,右玉人用绿色赶走了贫穷!
近年来,绿色的右玉坚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小流域管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实施了苍头河人工柳树沙棘护岸工程和四五道岭小流域综合治理。当地生态价值越来越高!
右玉县水利局局长李永亮表示,今后要做好生态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巩固扶贫优势,把青山变成“快乐靠山”。
贫困和生态脆弱是密切相关的。出路在哪里?
在推进过程中,我省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扶贫有机结合,借助坝滩共管、坡改梯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山地核桃、双季槐、寻骨风等既有水土保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植物,既富民又发展产业。
修建水平梯田和坝滩是我省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做法。利用淤地坝的上部挡水功能,支持坝滩建设,土壤肥沃,种植玉米亩产可稳定在1500公斤左右。建成水平梯田后,可实现“保水、保土、保肥”,种植玉米亩产可增加300公斤-500公斤。
得益于坡耕地工程的实施,天镇县古达屯村把“三润田”变成了“三保田”,农田过上了“滋润”的生活。
古达屯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6000多亩耕地多为坡地。每到雨季,土壤和肥料都被雨水冲走,收成无法保证。
随着坡梯工程的实施,古达大屯村打开了扶贫的“锁”。“坡改梯之前,是靠神吃饭。种植的玉米为每亩300-400公斤。现在,亩产超过1000斤。”村民鲁夫高兴地说。
绿色是荒山,鼓鼓的是口袋。
平顺县位于太行山南端,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土壤条件而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近年来,地方政府放开思路,以适宜林地、林缘地、梯田等地块为重点,大力推广连翘种植,探索产业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人民增收互促共赢的途径,连翘打造了“增加人民收入之路”。
金宝全,东寺头乡桑家河村人。他大半辈子都住在家里的几英亩荒地上。看着天在地上“滑行”,养活一家人并不容易。知道连翘叶能泡茶,金宝全来了精神,原来山里的连翘花都没用了。现在,他把连翘的黄花看成了“金子”。老金说,只有采摘野生连翘叶,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
家庭变化
目前,息县玉露香梨已进入挂果膨大阶段,青葱翠绿,生机勃勃。
西县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分类实施、配套产业”的原则,坚持原坡沟川总体规划、天林水道总体设计,创新水土保持模式,全面推进原坡沟川综合治理和天林水道配套建设,充分释放了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刘家庄盆地秉承“天林路”理念,建梯田1万亩,完成边坡绿化5万多亩,开发山地果园8000多亩。如今刘家庄家家有果园,人人念果经,家家奔小康。
刘家庄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水土流失治理不仅促进了农民的收入,也美化了他们的家园。
在垣曲县高罗乡莫山地村,梯田上的绿苗随风摇摆,村民王国军正在除草和改种经济作物。几年前,他从村子里承包了200英亩山坡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流水、土、肥现象一直存在,产量不高,效益不好。
2019年,该村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有效盘活了村内3000多亩土地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民的安居乐业。王国军说,坡耕地改造后,一是保墒抗旱,二是省力省工,每亩多收入2000多元。同时,水土治理使山青水秀,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垣曲县水利局局长郭介绍,2011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数亿元,有效治理土地7.3万亩,项目区农作物产量普遍提高30%左右,年均增长2000多万元,带动43个贫困村脱贫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小流域家庭承包经营起源于黄河岸边的河曲县。
河曲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面对现实,河曲人相互等待,相互依靠,坚持不懈地进行了70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000年后,当地政府坚持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将建坡结合成梯、造林种草、生态恢复和小规模水土保持工程,有效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到去年年底,全县治理面积763.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70.69%。
“水利生态建设生态优美,富民强民,为扶贫和农村振兴提供支持和保障,给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收获、幸福和安全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司司长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建设与管理并重,监督利剑,为山西打造一张“绿色、富庶、美丽”的优质答卷。(赵建军孙尚荣)
标题:[要闻]生态提颜值 脱贫添动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