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西,总是离不开“面食”两个字。山西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而琪炒,一种在土里炒出来的面疙瘩,也成为晋东南地区广受大家欢迎的特色小吃。
记得小时,我的家乡长治市平顺县苗庄镇,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炒上一簸萁琪炒,当做小零食。更小一点的孩子,琪炒就类似现在孕婴店的磨牙棒,拿着吃耐磨又健康。那时候,选一个晴朗朗的天气,我屁颠颠地跟在大人身后,去村外找土。炒琪炒的土并不是随地取上都能用,必须是选用黄土高原特有的崖边白土。走到崖脚下,大人用锄头“咔咔”几下,土块就掉落在地上,我赶紧挪着小身子把土搬进箩筐里。回到家,大人用柴火树枝点燃院子里的土灶(用砖头和土磊成),坐上一口大铁锅,倒入筛好的细软白土。等它煮开。同时,屋里媳妇们用白砂糖、鸡蛋和白面揉成硬一点的面团,用擀面杖把面压得实实的。像吃饺子那样把面搓成一个个长条,“笃笃笃”,几刀下去,面条就被切成棋子一样的面疙瘩,这也是琪炒名字的来源,因为它的形状像极了五子棋里的棋子。这时候,屋外的土大概也被煮得冒泡,像水煮开的样子。用案板把面棋子下到锅里,用笊篱翻炒锅内的土,一遍又一遍,等到“棋子”发了黄,也就差不多熟了。这时用笊篱把棋子尽数捞出,晾在簸萁里。十几分钟后,琪炒晾好了,就可以开吃了。抓一颗放进嘴里,酥脆香甜,大饱口福!
长大后,逛街时走近路边的特产店、小摊贩,经常能看到琪炒的身影。红糖味、芝麻味、孜然味,增加了好几种口味,满足着人们不同的味蕾需求。经常吃的话,消退胃寒,开胃健脾,对身体益处多多。以前去外省求学或者出差,家里人总会给我行李里带上一包,说是有克服水土不服的神奇功效。
细细回想,那个年代,物质不太丰富,孩子们的零食品种少之又少。一把琪炒,蕴含着父母对孩子无尽的关爱。琪炒,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山西面食文化的生动体现。现在,不论走到哪里,那股熟悉的“土”味琪炒香,都会勾起我对家乡的想念!
来源:山西时报网
心灵鸡汤:
标题:琪炒——记忆里的“土”味乡情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cj/3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