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山西三宝”重现光华
本篇文章2895字,读完约7分钟
12月8日,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第四天举行。展厅外,冬天特别冷,不断有人流涌向入口。展厅内,温馨温馨,看展览的人热情不减。这几天逛文化博览会成了热门活动,看“山西三宝”成了热门词,也成了媒体经常看到的热门词。原著名的高平法华器、平遥土广漆、新疆程妮砚,更因“三宝”之热而闻名。
法华器沉寂了300年,光彩夺目
在金城展区,所有的参观者都停下来,凝视着一个名为“法华荷塘白鹭罐”的展品。光线透过玻璃照射在罐子上,闪烁着奇妙的蓝光,让观众感动。太原市民吴文超是一位资深收藏家。他已经连续两天看文化博览会了。他只好盯着这个花花罐看了一会儿,一遍又一遍地叹气:“真是好东西!”
据法华器摊人员介绍,“法华”属于琉璃的旁系,元代生于山西阳城、高平。古有“金帝琉璃遍天下”之说,辉煌一时,承袭唐宋后效的彩釉,以奇丽的法华脱颖而出。因为多用于宗教场所,又因为华丽庄严,所以也以“法华”、“法华”的名义表示敬意。
法华以陶器为胎身,用特制的带管泥袋挤压泥条,用“立粉叠色”的手法在胎身表面堆砌装饰物,然后在窑内高温烧制,再用色料填充,再低温烧制。法华釉色最为突出,突破了以往玻璃单调的黄、绿,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蓝、白、黄、绿、紫等色彩。
法华器始于元代,盛于明代。清朝雍正末年,烧了近300年。
2005年,张咏咏仍在从事金银珠宝的加工。在长治逛古玩市场的时候,看到一件类似法华器的工艺品,让他非常兴奋。后来他得知法华器的烧制技艺已经失传很久了,他很抱歉。自2008年以来,关注古法的张咏咏带着恢复法华技法的愿望和使命感,从北京回到了家乡高平。他开始和朋友们到处搜寻资料,拜访懂得相关技术的老工匠,参观国内外博物馆,探索法华器的造型,准备再次烧制。2016年,十几个有着相同追求的年轻人组成团队,打造了晋城地区烧玻璃成就最高的窑——袁超窑。
2017年5月,张咏咏团队基本调制了法华釉色,每种釉色都经过了数万次调试。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了近50种不同的颜色系统。他们在继承古代法华审美成就的基础上,独创了法华琉璃艺术。他们以北方文化为背景,在陶瓷上刻画粗犷、豪放、淳朴的风格,形成了袁超窑独特的法华文化,创造了罗汉禅定像、台狮、各种瓷版画、梅瓶、罐、大型法华像等一系列法华产品。
2017年8月,高平在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惊艳亮相。
2018年10月,在第五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上,张咏咏团队打造的法华牡丹花圈梅花瓶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与会各国政要,受到好评。
前不久,在安徽省蚌埠市举办了“传承创新——法华艺术复兴成果发布”活动,一批富丽华法华色彩出现在国内外嘉宾面前,标志着失传近300年的法华釉烧工艺得以成功修复。
在这次交易会上,高平法华器重现辉煌,被评为“山西三宝”之一。元代窑中重新点燃的窑火将继续书写法华的美丽和传奇。
几千年来,推涂画越来越美丽多彩
在晋中展区,有很多人来平遥推光漆陈列柜。一个女人花了2000多块钱买了一个小小的平遥推光漆首饰盒,高兴地说:“值得!”
看着五彩缤纷的平遥漆器,总有人想问,想摸,想买。
平遥古称“道”,是帝尧的封地。《史记》上说:“帝尧,黄领纯衣,白马”,只有猩红漆才能画出红色的车。因此,有人说,探索平遥推光漆器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姚笛时期,距今已有4200年的历史。
人群聚集在喷漆室周围。推光漆器博物馆讲解员吴详细介绍说:“平遥推光漆器始于唐代,列为‘中国四大名漆’。它使用的油漆是漆树分泌的天然漆。‘把漆丢进土里,几千年不腐’是大漆。目前,几乎所有保存完好的漆器都采用了大漆工艺。”2006年,平遥漆器涂饰技艺首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详细解释说:“推光漆器制作工艺特别复杂,包括油漆准备、木材或灰色轮胎的加工、刮灰、上漆和推光等。每个过程又细分为几个步骤,整个过程有30多个细分步骤。制作时只需要刮五六次灰,每次都必须完全晾干,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涂漆时,每件漆器应涂上5至8层漆。每次刷漆都要先用水砂纸打磨,反复推送,直到感觉光滑为止。制作推光漆器最关键的一步是用手掌推光。先用2000目砂纸打磨,再用优质椴木烧制的炭块打磨,增加漆面的黑度,再用发丝用大豆油打磨,最后撒上砖灰,用手沿着一个方向推,直到手掌发烫。只有这样,明亮的漆面才能发射,以后会越来越亮。”
过去平遥漆器主要包括首饰盒、家具、屏风、漆画等平面产品,现在有了更多的创新产品。展区有一个黑瓶工艺品,结合了平遥推光漆和福州脱胎漆,采用纯漆制作。不仅仅是平遥漆器的美,还有福州脱胎漆器的轻盈,不掉漆断不了,让观者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推漆一直在发展和创新。平遥唐都推光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伦旭介绍说,公司成立已有7年。正在建设中的退光漆产业园,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R&D及培训、旅游、收藏保存、文化交流、创业孵化、漆树种植于一体,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大师为主导、民间艺术家为主导的设计创作团队,修复了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工艺。产品有四种:宫廷家具、屏风、旅游纪念品和绘画(壁画)。中国唯一的中国(平遥)推光漆器博物馆已经建成,汇集了宋元两色素颜的漆器、数千种文华的明清漆器和琳琅满目的现代漆器。
推漆器,跨越千年,越来越辉煌。
砚台与灿烂的金文化交相辉映
在运城展区,太原市民何文超拿着一个程妮砚台放在展柜上,放不下。他告诉我:“我写书法30多年了,用的时间最长。品质温润如玉,肌肤被呵护。墨水不干,墨水不烂,气息可以研究而不伤笔。”
江州程妮砚,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疆县(古称江州),与广东端砚、安徽佘艳、甘肃闫涛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程妮砚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盛于明代。江州程妮砚色彩斑斓,尤其是朱砂红、玫瑰紫、绿豆绿、黄鳝绿和蟹壳绿。它的生产周期长达一年,产量只有30%。明末清初,“江州程妮砚”的制作技艺因历史原因而失传。
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林涛18岁开始随父亲学习制作程妮砚,并为此努力了30年。1986年,林永茂、林涛父子开始恢复江州程妮砚的制作技艺。他们古为今用,潜心钻研,屡试不爽,运用现代理念和科技,为古代著名的砚台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复活了埋藏了三百多年的中华文化瑰宝。2008年,江州程妮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位工作人员表示,江州程妮砚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品质和实用性,而且以其优良的程妮质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内容、精湛的雕刻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具有很好的使用、欣赏和收藏价值。获国内外奖项100余项;6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优秀手工艺徽章”;曾5次荣获“国宝”称号,是《中国四宝研究》的最高荣誉,被10多家博物馆珍藏。
江州程妮砚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绽放了金代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在ICIF媒体区,山西善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勇接受采访时说:“五千年文明见山西。因此,山西文化博览会聚集了全省的稀缺性和全国的关注。那些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传统瑰宝,经过多年的冲刷,经过精心的传承和保护,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新,一定会像‘山西三宝’一样,山西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会更好。”(没什么)
标题:[要闻]“山西三宝”重现光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