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传承与创新 还得下苦功
本篇文章2681字,读完约7分钟
机器人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很多快餐店已经逐渐取代了人工刀笑面数据图片
这种好吃的刀笑面现在只能在面馆吃,家里会做图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平时在家煮面吗?”“小笼包?”“想学?”
带着这些问题,短短两天,我采访了身边几十个80后、90后的年轻人,大部分回答“没有”。其中,已经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少。
“家里有父母做饭,我们没时间也不会这样。你爸妈不在,就出去吃饭!”成为最常见的答案...
1一袋5公斤的小袋装面粉已经滋生了一年多
“前几天,我家里突然布满了飞蛾。天天喷农药也没用。后来我收拾碗柜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半袋面粉,昆虫早就生了。我赶紧把包扔到外面,认为蛾灾从源头上被扑灭了。”来自省会的90后女孩江欣燕说。
江欣燕于去年五月结婚。装修婚房的时候,婆婆不仅给小两口买了各种餐具,还把油、盐、酱、醋都买了。还特意买了一袋5斤的面粉,叫他们想什么时候做面条就做什么时候做。
小两口是91年出生的独生子女,婚前一直上学,一毕业就结婚,属于典型的“双婚家庭”。“我只会包饺子,但只会包饺子。我不会和面,不会拌馅,不会卷皮。我老公不如我。婚前没做过饭,只会做泡面。”江欣燕笑着说道。
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这对年轻夫妇在家做了一顿饭。江欣燕想做面条,但是一小块面条太软了,卷不动,所以她把它拉成了一小块。结果面条被做成一锅糊,加上调料失败,味道更难下咽。时隔一年,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做饭的经历,江欣燕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我们勉强尝了几口,然后就都崩溃了,厨房一片狼藉。之后就再也没碰过面粉。很多时候我们去我妈家或者我婆婆家吃饭,在家叫外卖。我觉得现在线上到线下已经这么发达了,吃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最遗憾的是花800块钱买了一台面条机
赵玲80年代初出生,孩子上小学,但还是不会做面食。“结婚前,爸妈在家做各种面食,我基本不做。结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我也开始学做饭。但是只炒几个家常菜,炖点米饭,熬点粥。面食太难吃了,我一般都去超市买面吃。”赵灵说。
赵玲平时在家收拾家务,自以为是个勤快合格的家庭主妇,但说到做面食,她说自己真的不懂。经过多次不成功的尝试,她并不想让自己难堪,但去年年初,看到同事800元在网上买了一台面条机后,她也跟着做了。“据说外面买的面条用的面粉不安全,不如自己和面。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面条机比以前先进多了。我的机器往里面倒干面粉,按比例加水,自己补。然后再操作按钮,过一会面条就出来了。”不用手就能做出粗细均匀的面条,让赵玲骄傲了一阵子。但是面条机好几次都不行,最后她还是把它放在了架子上。
“我们一般中午吃面条,在外面买现成的新鲜面条,回家煮,十分钟就吃完了。用面条机煮面条至少需要20分钟。看的时候不用摸手,但是用了之后擦一擦就很麻烦了。”后来赵玲算了一笔账,用面条机做面条的成本比买面条便宜不了多少。按照他们家三个面的频率,这800块钱五年都吃不回来。
“现在餐饮业这么发达,尤其是山西,吃正宗的面太容易了。不做就不会做。如果你有折腾的时间,就不用做坏事了。没必要这么尴尬。”赵玲的家乡是晋中。家里老人曾经说过,女人不会做饭就管不住家。不过赵玲早就明白,这年头女人挣钱当管家比做饭重要多了。
3在南方吃一碗“山西刀削面”根本不是那个味道
太原市民王伟今年夏天带着家人去了福建武夷山。当他提到这次旅行时,他苦笑着说,他想起了武夷山的风景,想起了大红袍和那里的“山西刀削面”。“我们参观武夷山的第二天,听说大型实景剧《印象大红袍》值得一看,就买了当天晚上的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达剧院。当我们到达那里时,时间还早,所以我们说我们应该在附近吃晚饭。当老婆孩子看到一家广东面馆,想吃东西的时候,我立刻看到旁边的店里挂着“山西刀笑面”的牌子。与广东粉丝店相比,‘山西刀笑面’馆显得冷清。我在山西出生长大。去南方几天,每天吃米饭喝汤。真的很怀念家乡那碗面,点了一碗。当时老婆嘲笑我。结果表面上看,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清汤,下面还埋着半个鸡蛋和一些青菜。再试一次,吃起来像鸡精,面条很粘,没有任何咀嚼。我不挑食,但说实话,那面吃了一半就咽不下去了。要价挺贵的,18块一碗。”回到山西后,王伟每次想到武夷山的那碗山西刀笑面,就觉得更难吃,有一种被宰的感觉:“山西省,号称面食大省,在当地还是可以接受的,出门之后才知道,味道完全变了。生意不好是有道理的。说到底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想不通。一个重庆面可以打开我们面食省的局面。历史根基如此深厚的山西刀笑面,如何不发展?”
4连锁发展最大的难题是标准化
王伟的遭遇,对于山西面条企业龙头企业山西刘顺饮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宇来说,也是一个久违的问题。“山西面食的根本出路必须是工业化。工业化不仅仅是面食生产方式的‘工业化’,还包括面食产品的科研开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形成一条产业链。”郑宇说:“幸运的是,在过去两年的探索中,山西顺利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在我们在管理流程和技术操作上已经成熟,厨房劳动力基本上已经被机器人取代,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
很多人担心机器人会失去山西面的原味,而不是人造面。郑宇说,这其实是一个概念问题。“即使是一个技术高超的面条机亲自剥面条,从第一根面条到最后一根面条,煮一碗面条也要两分钟左右。但是机器人可以通过刮面在7秒内做出一个碗。味道和速度都可以更好的保证。原料供应方面,无论自营还是加盟,原料均由公司统一配送,既保证了面条和卤料的新鲜度,又规范了口感。”
截至目前,太原已开设38家“刘舜”分店,在中国共有96家,其中包括在洛杉机的3家门店。今年,上海还将开设两家分行。“上海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城市,如果上海能做到,未来会做得更好。”郑宇说。
重庆小面的流行是因为一个节目。2014年6月,央视著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三餐》小栏目讲述了重庆小面的故事。
节目播出后,太原人王军意识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项目。他立即与节目中采访的“秦云老太太摊担面”取得联系,准备去重庆留学。2014年11月,王军的“重庆老太太摊摊面”在太原开店。牌匾上写着重庆50强小面拿第一。与此同时,“孟非小面”在南京万达广场3楼正式开业。在重庆开一家小面馆是《非诚勿扰》著名主持人Morphy的梦想。
随着名人效应和美食节的流行,明眼商人被名人效应和地域特色所诱惑,使得街头小吃“重庆小面”迅速变脸,风靡全国。“虽然道晓面的发展步伐较慢,但我们从一开始就统一规范了管理。我们要做的是一项高质量、长期流动的业务,时间和市场将检验一切。”郑宇自信地说。嘉利
标题:[要闻]传承与创新 还得下苦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李星民著:山西饮食民俗
下一篇:[要闻]栲栳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