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位于燕山-太行山贫困地区,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县。近年来,樊氏坚持精准扶贫战略,狠抓特色种植,发展中草药饲料,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十大精准扶贫产业;通过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贫困户平均家庭工业覆盖面达到2.5以上,实现了“每村有工业,每户有项目”。
播种前结算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庄以种植玉米为生。收成好的时候,每亩利润才五六百元。”樊氏大营镇老泉头村党支部书记崔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种植其他作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调查,我们引进了利润高的蔬菜,收入是玉米的三倍!”
账目很简单,但村民们对于改变世代相传的种植习惯犹豫不决:种植技术的缺乏并不能保证收成,更令人担忧的是没有市场。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樊氏采取了“产业+园区+农民”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用订单种植,加强企业、农民和市场的利益联动。
陆金诺佳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脱水蔬菜生产企业。2016年落户老泉头村,解决了全村贫困户的打工问题,吸纳周边村庄劳动力600余人,辐射全县蔬菜3万多亩。
在老泉头村的菜地里,我遇到了村民张晓明。“我本来种了20亩玉米,一年辛苦不到两万块。”张晓明说,现在十几亩地已经转让给公司了,每天在公司上班赚的钱,一年可以赚三四万。
樊氏还根据不同乡镇的地理条件引进了藜麦、小米、黄花菜等作物。截至2018年底,全县引进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已占总种植面积近70%,成为覆盖最贫困家庭的特色产业之一,贫困家庭1.85万户,平均收入5000多元。
养牛脱贫打造“牛”品牌
樊氏农发村是一个人均耕地不到1亩的移民村。刚搬来的时候,有些村民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回到山里生活。
考虑到耕地短缺和村民原有的养牛习惯,樊氏加大了对养牛业的支持力度。2016年,买一头牛的市价是8500元。经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补贴,村民只需要自己筹集5000元。
农发村购买的第一批85头牛收入喜人,带动了很多人加入养牛的行列。有些贫困户交不起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郝长喜就用他的牛做担保,保证每个村民都能借到钱。
目前农发村饲养肉牛2035头,平均年收入5万元,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据说养牛使村民摆脱了贫困,而用中药养牛使樊氏的养牛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依靠当地黄芪和养牛业的规模发展黄芪饲料。”山西道地药材资源开发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梁太刚表示,饲喂黄芪的牛更健康,牛肉品质更高。
2018年7月,天河畜牧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用黄芪喂牛,已形成70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牛肉质量达到欧盟活牛出口标准。天河牧业负责人刘说,黄芪肉牛的价格比普通肉牛高出30%以上。去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目前仍在提高投料比,提高产品质量。最新的检测结果已经权威机构认证。之后推广到农户,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让樊氏黄芪肉牛成为全国知名产品。”
有许多方法可以通过耕作和工作来摆脱贫困
近年来,为了承接京津冀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樊氏成立了“手工业办”,并制定了缴纳房租、建厂补贴、交通补贴等优惠政策。目前已引进企业60多家。
为了加快扶贫步伐,樊氏大力培养面向黄土、面向天空的“泥头子”成为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
“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在六个月的培训期间,县和企业将每月给予参与者1000元的补贴。”樊氏手工业办公室副主任高磊说,一个工人的就业可以稳定地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按照“县有园区,乡有工厂,村有作坊”的规划,把扶贫产业放在贫困户门口,方便劳动者照顾家庭,赚取更多收入。
徐庆华是樊氏第十一扶贫厂的工人。以前他唯一的收入就是家里种的4亩玉米,每年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学费。“我现在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工作特别上进。”徐庆华说。
据了解,樊氏还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十大精准扶贫产业。目前,这些产业覆盖211个贫困村,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来源:山西时报网
心灵鸡汤:
标题:[山西资讯]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项目——山西繁峙精准产业脱贫纪实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xw/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