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8字,读完约7分钟

基于资源禀赋,山西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山西是黄河流域农业的摇篮,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指出,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时,提出山西要率先走上转型发展新路,强调山西农业要发挥好特色优势,走“特”“优”发展之路。

牢记领导委托,我省立足资源禀赋,实施“特优”农业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农业优质转型发展新路,特色优势牌越来越响,农民增收之路越来越宽。

又是一个充满秋天的季节。这几天走在三晋农村,庄稼青葱,瓜果清香,大丰收。

发展特色农业提高产业效率

清晨,吕梁谷雾蒙蒙,清新宁静。上山,在柳林县枣芽采茶基地,满山的枣树青翠欲滴。

柳林县红枣年产量约3万吨,红枣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现在,枣芽变废为宝,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点。

中草药在我省特色农业地图中占有一席之地。今年3月,我省发布了“山西药茶”区域公共品牌,使其成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文化、旅游、茶一体化的新载体。目前,全省已培育了200多家药茶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注册了90多个药茶品牌。

特色是山西农业最亮的标签,最大的潜力。“十三五”期间,我省以“特”“优”为大战略,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实施山西农业谷建设、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雁门关农牧区示范区三大省级战略,培育十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传统技术特色,也是我省农业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

山少地少,是山西的省情。近年来,我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作。以“土、肥、水、种、技、机、绿”为重点,整合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持续推进提高耕地质量、提高集约农业用水效率、整合农业技术创新等八大工程,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据统计,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制定有机旱作农业地方标准73项,综合旱作农业技术模式50种,在4个市、15个县和全市县进行了封闭式示范。

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科技力量不可或缺。对此,按照“人人有证,技术社会”的思路,我省在全省开展了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试点。预计今年培训认证人数将达到5万人,共10万人。

任保平是中阳县车明峪乡任家湾村的农民。他的3亩地就在省道旁边。他原本打算开一家餐馆。他听说有人靠种木耳赚钱,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买了木耳棒。这一次,任保平发现了“新大陆”。去年3亩地收了4000斤木耳,卖了10多万。他说种植木耳是技术活,还要感谢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科技支撑保护产业。中阳县编制了《中阳县黑木耳栽培技术指导手册》,聘请了18名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服务,为全县黑木耳产业产前、发芽、育穗、采收全过程提供不间断的技术培训。今年全县种植规模达到1600万枝,黑木耳产业成为巩固成果、提升扶贫质量的主要产业。

以品牌强农促进产业升级

为什么卖同类的苹果,按重量卖,卖到国外?这里的门口离不开“品牌”这个词。

近年来,借助品牌实力,运城水果已出口到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38万吨。

运城是一座农业大城市,在“果业”方面有其特色和优势。为了把果业做大做强,地方政府决心转型升级,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市面积510万亩,年产量550万吨,是全国主要水果产区之一。

农业强不强,靠品牌。“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农业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立足特色优势,坚持以质量发展农业,以品牌壮大农业,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山西小米、山西醋、山西药茶等区域性大众品牌逐渐走红;平遥牛肉、钦州黄黍、蓟县苹果等特色品牌四通八达...这些金色的招牌犹如珍珠,散发着山西现代特色农业的光彩和魅力。

标准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今年8月,大同市云州区正式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验收,成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黄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使“大同黄花”成为引领产业振兴的“奇葩”。

大同市云州区是我国主要的黄花生产基地。自2018年国家绿色食品原料(黄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以来,严格按照要求完善了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管理等体系建设,实现了生产环境、产品品种、生产流通、标准化管理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目前,全市黄花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年产值9亿元,涉及农民3.62万人。

响亮的名字和独特的商标使产品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农民致富打开了大门。

来自武乡县李实坡村的农民韩邓柯,近年来以“羊粪小米”而闻名,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多年来,老汉坚持绿色生产,通过施用羊粪等有机肥,生产出远近闻名的绿色谷子。网上售价十几元一斤,远销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老韩说,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力。这么多年来,他从来不担心小米的销量,他的信心来自小米的品质。

整合富农提升产业附加值

过去,晋城洞头村地下没有资源,地上没有企业,村集体没有收入。近年来,村民们依靠生态旅游。2019年,洞头村跻身我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今年,洞头村的游客数量保持了快速增长。

一大早,村民侯万霞出门准备坐车进城采购。她和丈夫在村里开了一个农家乐,每天去城里买菜。她说,乡村旅游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门。

走产业融合之路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我省确定了产业整合点,培育了整合支撑点,紧固了利益连接点,着力推进农业旅游、农业经营和种植、养殖、营销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动能,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渠道。

柳条在手指间舞动,精致的手工艺品逐渐成型。这是广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合作社加工车间的日常场景。这些女人编柳条发财,也被称为广陵的“聪明妈妈”。

“巧娘”的首领是刘金平。2005年,她带领13名留守妇女成立巧娘手织作坊,开始手织;2016年成立了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合作社把技术和服务从一个村免费送到另一个村,巧娘的队伍日益壮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支1085人的针织大军。去年销售额达到1100万元,五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到泰国、英国等地。

农业生产托管是一种新的农业管理模式,对促进规模经营、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全省试点项目之一,全省81个县开展托管试点,培育托管服务主体3.2万个,辐射带动托管面积1850万亩。

54岁的马金生是永和县何志镇后桑碧村人。他家有60亩地。他过去常常担心春天的收成。第一,没有劳动力。第二,分散的土地不容易进行机械操作。

农业生产托管解决了马金生的“心病”。他说,农业生产托管不仅组织了分散的农民,而且在小农和现代农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而且增加了生产和收入。

新的时代开始了新的旅程。放眼三晋之地,一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画笔,以“特”“优”为色彩的现代农业图景越来越清晰。(赵建军)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山西资讯]【“十三五”成就巡礼】现代农业 铺就致富路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xw/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