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6字,读完约4分钟

秋天的中午,吕梁山的山沟依旧灼热。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袁尚村村民刘锄完谷子,在树荫下休息。微风吹过,起伏的房梁上布满了绿色的眼睛。

“这山绿的舒服!”熟悉这里每一个山坡每一个山脊,62岁的刘开口说话了。“以前荒山秃了,人就死了。”

老刘的话让一位同事想起了多年前陆良的印象——“好像是月球上的一个弹坑,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抗日故事里的新闻树,因为山上除了灌木和破草,很难看到树木。只要有树,就特别醒目。”

抗日战争时期,吕梁山是华北通往陕甘宁边区的主要道路。1938年秋,日本侵略者跳入吕梁山,企图向西入侵陕甘宁边区。吕梁著名说唱歌手范儒林回忆说,侵华日军入侵吕梁时,民兵们在村子附近光秃秃的山顶上埋了一棵枯树,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只要发现恶魔出动,新闻树马上就会被推倒...抗日武装很快就准备好迎接了。”

有了“新闻树”,我们就可以报告敌人的情况。可想而知,当时的吕梁山缺少林木。正是在这座荒山上,吕梁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作家、荣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也成为红色经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梁人民又开始了一场战役,战场不变,只变“敌”。在党的领导下,吕梁几代人接手治理成荒地,撰写了生态扶贫的《吕梁新英雄传》。

自从精准扶贫开始以来,吕梁市提出要在一个战场上打赢扶贫和生态治理“两个硬仗”,实现“增收和增绿双赢”。通过造林专业合作社的广泛成立和第一次“购买造林”,吕梁的森林覆盖率跃居山西省第二位,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色银行”。

“现在没有办法埋葬‘新闻树’。山上都是树,最多的是核桃。”刘对着身边的青山大喊,黝黑的脸上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算上各种树苗和农场,有一百多万‘净资产’!”

刘驾车下山,去看他的老朋友梁宝军。“宝骏前几天去护林,路上不小心被撞了,受了点皮外伤。”

一路上有很多两层楼的单身家庭,梁宝军就是其中之一。下山后,所有的树都种在他的山坡上,他被聘为护林员,成为一名“挣工资”的农民。

宝君阿姨一家人招呼大家吃个普通的。“这是212提示。豆面、玉米面、白面按比例制作。在餐厅,一碗要卖十几块钱。”刘不禁“得意”起来。“吕梁人不再是‘刨坡吃窝’的苦日子了!”

植树也帮助更多的吕梁人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来自蓝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的郑二笑,没想到因为种树,成为了第二届全运会的火炬手,大大的暴露了他的真面目。山里这个憨厚的人不善言辞,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种树”。

2015年,郑二晓牵头成立专业造林合作社,承担造林项目1350亩。合作社不仅在村里和周围的村子里卖了15万株树苗,而且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靠赚取劳务费,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吕梁现在有茂密的森林和美丽的风景。前不久,吕梁市北川河上也出现了十几种濒危鸟类,黑鹳,消失多年的豹子和狼也出现在交口和中阳。

经常看新闻的郑尔晓知道,这已经不稀罕了。从2016年开始,每年柳林县清河都有黑鹳栖息,前年汾河孝义段出现了近200只黑鹳。

“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还在荒原的吕梁,在去年的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获得了“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的称号。”郑十二小时叹了口气。

吕梁市副市长魏说,吕梁市50多万人通过生态建设增加了收入,11.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生态扶贫。

2019年,吕梁市整体脱贫。

“当年老祖宗和敌人都不怕上刺刀。我们现在正在“与穷人斗争”,我们绝不能承认这一点!”老刘倔强的声音让我觉得,虽然郁郁葱葱的吕梁已经不能再“种”上“消息树”,但吕梁精神依然激励着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刘玉玉)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山西资讯]吕梁再也见不到“消息树”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xw/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