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要率先找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山西省十一届十中全会还从能源革命、生态文明、深化改革、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等十个方面规划了山西优质转型发展的宏伟蓝图。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置身其中,用实际行动,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优质发展描绘出新时代的山西!
图为姚建民
黄河新闻网消息(侯锦刚)2020年5月30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一等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召开,我省科技工作者姚建民顺利入选,获得我省首届全国创新一等奖。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人员,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无比的自豪。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省内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得益于科研团队的辛勤工作。”在与姚建民的会面中,他对获得国家创新竞赛奖感到非常激动。
科技创新重在接地气
姚建民,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旱作农业科研实践38年。
接地气一直是姚建民在科技生涯中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长期的调查中,他发现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小雨和降水频率高达70%,于是他以小雨和降水资源为课题,开发了可生物降解的透水性塑料薄膜技术。他认为,有效利用小雨资源可以将干旱半干旱山区的农田变成绿色高产农田。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发明了“透水地膜、全生物降解透水地膜及配套播种机两大系列产品,一套波浪形覆盖旱作农业高产技术模式”的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长城沿线半干旱贫困地区,不仅解决了地膜白色污染问题,也为当地农业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正如姚建民所说,“科技创新扶贫重在接地气。技术不仅能增加土地收入,还能创造产业链。”
科技创新有助于扶贫和稳定
2016年,姚建民承担了山阴县、神池县技术领先的重要任务,成功完成3.5万亩示范任务,对山西特色杂粮扶贫起到了带动作用。2017年退休未离职,承担了燕山-太行山、吕梁山50多个贫困县透水性塑料薄膜示范推广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重任。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贫困县的小米有了全面的收获,为科技扶贫做出了贡献。
2018年,他设计了全生物降解透水地膜开发示范研究项目,在陕宁长城沿线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三大贫困地区60多个贫困县成功示范100多万亩。其中,宁夏半干旱凉区海原县汤佳乡唐王村,渗水膜谷子亩产达到1280公斤,比当地对照田高出1000公斤,引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2019年,在三个贫困地区成功示范推广了120多万亩透水性地膜、谷子、谷子、高粱、大豆。其中,20多万亩已在玉林市8个县区、延安市3个县、宁夏5个县成功示范...
凭借突出的科技扶贫成果,姚建民在2018年和2019年两次获得“山西省扶贫创新奖”和“国家扶贫创新奖”。
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平台团队学科人才
“这一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对一线科技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姚建民说,近年来,他的许多科研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山西省的大力支持,多次被列入国家和山西省的创新计划。2017年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化工研究所,组建“地膜旱作高产技术创新团队”,纳入国家创新团队,成为我省国家人才计划评选的第二支团队。2018年,他设计的全生物降解透水地膜研究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R&D计划”,承担了子项目的研究任务。同时,他被任命为东西方合作的特别专家...
依托这些平台和课题,姚建民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旱作农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成功开发出了透水性塑料薄膜、全生物降解透水性塑料薄膜、2mb-1/3和2mb-1/4铺膜播种机、宽透水性塑料薄膜波浪覆盖机的穴播旱作种植模式。
如今,山西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战略。姚建民认为,我省科技工作者在转型发展中有很大潜力。他表示,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将继续紧紧围绕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方向,明确科技创新重点,推进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更好地帮助山西转型发展。
来源:山西时报网
心灵鸡汤:
标题:[热点]【我为转型做什么】姚建民,为山西捧回首个全国创新争先奖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xw/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