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贫困、攻坚克难”的最后一年。山西省统筹推进扶贫工作,制定精确的政策,力求深入实际,确保如期打赢扶贫攻坚战。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山西省扶贫阶段性成果,总结经验,努力工作,黄河新闻网专门策划了一系列关于“小康之路”的专题报道,对山西省扶贫措施成果、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优势产业项目、基层扶贫干部进行了访谈,真实地写出了“脱贫、脱贫、不返贫”的山西答卷。

图为合作医院村民忙着整理、贴标签、包装。

黄河新闻网长治新闻(王清平)已经进入秋天,少良村每天都像农贸市场一样热闹。全村共有旱地番茄1100亩,成熟后陆续上市,味道甘甜,个头大,外观好,吸引了全村众多商家前来洽谈购买车辆。在田里和田边,村民们在采摘、整理、贴标签、包装,忙着把“金疙瘩”送走实现。反复的,这种热闹场面每年持续50天左右,到了季节初霜的时候就会“结束”。

"壶关旱地西红柿不仅好看,而且又软又甜,能吃出阳光的味道."山东某买家连续四年向少梁村订购旱地番茄,供应给当地大型超市。

邵良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店上镇。它位于太行山的干石山区。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255户,624人。几年前,为了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贫困村民开始尝试在旱地大规模种植西红柿。由于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独特的气候条件,致富转型一举成功,成为店上镇乃至全县旱地种植番茄的“龙头村”。目前,村里有三个旱地番茄种植合作社,种植番茄数千亩,年收入一亿多元。辐射带动了211户贫困户增收脱贫。2019年,该村被确定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

图为村民闫国兵为西红柿买家采摘西红柿。

“我们村今年种了1100亩旱地西红柿,平均每户一亩西红柿,平均收入1.5万亩。7月底,番茄逐渐成熟,买家开始上门订购,每天线上线下卖20多万公斤。”村委会主任董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只供自己家吃的西红柿,现在成了‘热销商品’。旱地西红柿在邵良村从“大路菜”变成了“金疙瘩”,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甜甜”的一天。

这个村的大种植园主李交忠是全村旱地番茄种植的带头人。2008年他回国创业,在旱地种西红柿,到现在已经13年了。他的合作社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出让土地、订购销售、吸纳工人等多种形式促进村民致富,解决了村内及周边村庄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为壶关县旱地番茄的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种植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市场对少良村旱地番茄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我们合作社7000平方米的苗圃棚是全县最大的现代化蔬菜苗圃基地。每年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良品种,吸引了附近很多乡镇。种植者来选苗。”自2008年李交忠开发以来,他的旱地番茄种植规模已超过200亩,被亲切地称为“番茄之王”。

在李交忠的带动下,在好政策的推动和合作社的联动下,少良村旱地的西红柿从零星种植到遍地开花。现已覆盖全镇52个村,种植面积从600亩扩大到近万亩,有60多个专业合作社。2019年,旱地番茄将使当地人均收入增加3300多元。

“今年,我们的12亩旱地西红柿都被湘源的一家公司订购了。每天直接从地上拿2500斤,一天就把钱结清了。按照现在的市场情况,估计今年收入10万不是问题。”闫国兵是邵良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从2009年开始,他就在别人的旱地番茄地里除草、喷药。在为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致富的途径。2016年,他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转让了村里15亩地,成了种植西红柿的老板。用他的话说,在干旱的土地上种植西红柿使他的家庭摆脱了贫困,建造了一所新房子,并使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使用。

随着旱地番茄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壶关县围绕打造“北方旱地番茄之乡”的目标,不断提升壶关旱地番茄的品牌影响力。在2019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壶关旱地番茄文化节上,“壶关县旱地番茄”品牌logo正式发布。

依托“壶关旱地番茄”地理标志认证标志“金名片”,今年邵梁村采用“集体+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投资330万元延伸产业链,打造番茄深加工项目。目前,这条年产200万瓶番茄酱的生产线即将建成,预计年产值900万元,提供90多个就业岗位,将保证旱地番茄的主导产业,不断增加村民的收入。

来源:山西时报网

心灵鸡汤:

标题:[热点]【小康路上】山西绍良村:旱地西红柿蹚出“甜”日子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xw/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