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6字,读完约4分钟

在青岛即墨看不见的玉米地里,也有人用红色联合收割机像蚂蚁的运食一样,把金色的玉米棒搬到车库里。 姜玉波看到一堆玉米充满了骄傲,丰收的喜悦淹没了他身体的疲劳。 而且,这种收获的喜悦离不开他妻子朱梅莲的完美合作。
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市普东镇杨家庄村见到夫妇时,丈夫姜玉波正在开车收割玉米,妻子跑后同样忙得没空。 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朱梅莲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

朱梅莲说她有两个女儿,大的是16岁,小的是8岁。 两年前,她没有和丈夫在家工作,两个孩子上学需要支出,考虑到丈夫以前当过司机,不如买联合收割机做“麦客”赚钱。 一定,夫妇马上开始筹钱。 十多天后,全新的联合收割机重新开始运转。 那一年,两个人来到安徽、江苏、河南等地收割小麦,一年四季挣了3万多。

年砍下中国的一半

这边,丈夫打开哈维斯塔不停地收割,那个头、妻子看着六路,总是关心机器的情况。 朱梅莲告诉记者,每年一到小麦收获季节,她和丈夫就提前收拾行李,开车“南征北战”,从江苏省、安徽省等南方往北,收割到山东省的家乡,正好结束了小麦的收获期。

除了价格,一年能赚六万日元

“麦客”们大半年奔走于全国各地,一年挣多少钱呢? 朱梅莲给记者算了算:除了购买联合收割机时国家的补助金,购买机器花了16万元,现在收获1亩玉米,价格在70元左右,如果是广大的玉米田,一天通常可以收获50亩。 小家玉米地里收成慢的话,一天收不到三十亩。 平均一天,除了价格,可以挣一千元以上。

“墨方玉米的收获大概需要半个月。 这期间,总收入相当高,但价格也很高,一亩地的光油费要30多元。 有时不能工作,就必须吃自己的东西。 一天的花店100元左右,加上机器损失,收割玉米半个月就2万元。 收割小麦,一年两季不到六万元。 ”朱梅莲说。 “这项工作普通人做不到。 一天做十几个小时。 在地方的时候,晚上要么睡在车里,要么睡在路边,冷得不行。 说到“必须照顾收割机”“麦客”的经验,姜玉波摇摇头说。

我早上五点开始收玉米

昨天早上5点,记者来到即墨普东镇杨家庄村时,朱梅莲夫妇已经打开收割机到达地面。 早上五点半,天还没完全亮,玉米地里就响起了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 记者看到姜玉波熟练地驾驶着机器,从田边慢慢地逆时针方向向玉米田的中间前进。 随着“吼叫”的联合收割机经过,玉米棒和玉米秸被分离,金黄色的玉米棒被放在联合收割机内部的“铁袋”里,玉米秸整齐地留在机器后面。 玉米地里的户主开着拖拉机,等着拉玉米棒。

一天跑十公里地

姜玉波开着收割机穿梭在玉米田里,妻子朱梅莲也不是闲人。 我看着她盯着收割机,跟记者搭话也转移不了视线。 朱梅莲告诉记者,除了看丈夫的路况外,她还有看地块这一重要事件。 因为收割玉米都是挨家挨户的,玉米地里相连,开着联合收割机不知道收获到什么程度,不马上通知他,不稍微观察一下就能收获分界线。 天下来了,差不多要跑10公里以上了吧。

联合收割机里是“家”

姜玉波说,收割小麦的时候炎热,现在秋天高,联合收割机的声音大,灰尘多,但是不热就好了。 昨天中午,经姜玉波许可,记者爬上联合收割机,听到轰鸣声,和姜玉波一起坐在驾驶室里,但不说话就听不见了。 记者坐联合收割机往返两次,全身已经是厚厚的灰土,耳朵嗡嗡响,四肢已经震得有点麻木。

“火腿每人一瓶,八宝粥一罐,午餐”中午12点,朱梅莲拦住丈夫,准备午饭。 夫妇坐在地上,一边吃一边谈论着下午的工作。 夫妇吃得早,吃完后,朱梅莲递给丈夫一瓶水。 12点半,姜玉波再次乘坐联合收割机,开始了下午的事业。

“因为离家近,晚上可以睡个好觉。”到傍晚6点多天完全黑下来后,朱梅莲夫妻俩才肯收工。“收割玉米已经干了10多天了,再有一周玉米就收割完了。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因为累了一天,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朱梅莲用带着疲惫的声音说。(青岛早报 记者 康晓欢)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要闻】麦客夫妻帮人收割日赚千元 一年割遍小半个中国——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xw/1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