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9字,读完约5分钟
8岁左右的年纪,8个妹妹由15岁的亲姐姐出嫁了。 那天的房子很热闹,姐姐戴着红盖子坐在新娘轿子上的场景也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
这时,她明白了女性不能永远在父母身边,要过结婚这个“关”。
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八妹终于知道了,罗阿姨其实是附近寨子里的人。 16岁的时候,罗阿姨的家人给她定了婚事,看见婚期快到了,害怕结婚的罗阿姨就离家出走了。 无处可去时,善良的爷爷杨正南收养了她。
姐妹般的交往,两个人什么也不说,当然也谈到了闺房。 罗阿姨对满女说,她不结婚是因为自己背上有驼背,怕婆婆讨厌,将来会被虐待。
罗阿姨的“结婚恐惧症”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杨手妹。 她担心如果自己不吃猪油,将来嫁到别人家,会不会也会受到婆家的虐待。
从那时起,杨八妹心里就有点担心,她认为自己必须永远长大。
十一、二岁的时候,陆续有人提亲,杨八妹每次一口拒绝了。 后来她告诉父母,她一辈子都不会结婚。 她给母亲的理由是她不吃猪油,今后不方便出嫁。
后来祖父说她不结婚,说今后一辈子都住在宗庙里。 没办法,父母也不得不同意爷爷的意见。
八妹终于放下心来了。 她像罗阿姨一样,把头发卷成已婚女性的头型。 后来,亲事的人再也没有来过。
拯救女孩
解放后,杨八妹的家庭成分被划分为小土地出租。 在土地改革中,她和祖父杨正南、罗阿姨分成了自己的土地。
这特殊的三口之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1961年“大饥荒”期间,邻村李这一家断粮,几岁的儿子和一岁以上的女儿李金菊眼看就要饿死了。 刚20岁的杨八妹听到这个消息,就动了惠隐的心,征求了祖父和罗阿姨和父母的意见后,她急忙来到李家,把饿得奄奄一息的李金菊送回家了。 至此,这个特殊的家族达到了4人。
如果有吃的东西,李金菊就活下来了。 后来,因为喜欢“和平”这个词,杨八妹专门给李金菊起了个小名:和平。 然后,小和平称她为满女。
之后杨八妹和罗阿姨除了要照顾小和平外,还要照顾越来越老的祖父。
这时,这个家庭的分工一直在杨八妹主外,罗阿姨主内。 罗阿姨虽然有残疾,但有拿到稻草的好技术,她做稻草做副业,也可以承担每个人的劳动分数。
生活很艰苦,但家人平安地在一起,反而很和睦。
1966年,杨八妹的母亲去世了。 接着在1967年,91岁的爷爷也离开了。 杨宗祠只有杨八妹、罗阿姨、小和平三个人依偎在一起。
当养女埋葬女人
1976年,杨八妹的父亲也去世了。
这一年,紫云县附近的能干的年轻人看到了17岁亭玉立的小和平。 年轻人给家里提亲了。 这时杨八妹也知道女大不中留的道理。
几个月后,在杨八妹和罗阿姨的操纵下,小和平遮住了红盖子的头,从杨宗祠身上载着新娘的神轿,在乐器的吹奏中,小和平逐渐消失在养育她多年的满女的视线中。
那天杨八妹哭了。
和平结婚后很久,杨八妹和罗阿姨就适应了。
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杨八妹和罗阿姨都有自己的承包地。 几年后,吃饱的那天,1985年下半年,61岁的罗阿姨在床上倒下,再也没有起床。
弥留之际,她好像知道自己的极限到了。 对身边的八妹妹说“妹妹,再过一个小时,我就去……”。 果然,两个多小时后,罗阿姨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杨八妹又伤心又哭了。 她买了棺材,根据当地风俗,厚葬了罗阿姨。
20世纪90年代,形单影的杨八妹50多岁后,身体状况不比以前大。 这时,四个哥哥(三个哥哥先后去世,只有四个哥哥杨光健在了)的儿子、女儿们已经长大,把她地里的农活都包了起来。
2000年,刚60岁的杨八妹得了大病。
那时她的肚子痛不行,侄子、侄女们赶紧把她送到猴场卫生院,经医生诊断得了阑尾炎。
出院后,侄子、侄女们带着她来到照相馆,特意为她拍了半身。
几年前,猴场镇政府为杨八妹进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共同医疗。 2011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调查中,杨八妹居住的杨氏宗祠、还发挥作用的“杨五桥”进入紫云自治县文管所文物专家的视线,两处遗迹分别登记为员工。
相关链接
所谓自梳妆,表示女性像已婚女性一样把头发卷起来,终生不结婚,单身变老,也叫马姐姐和阿姨,死后叫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 从前,封建礼仪很严格,很多女性不受虐待,矢志不结婚或与女性合作度过一生,从明代后半段开始,相继产生了梳洗和不回家的特殊习俗。 这个习俗从晚清到民国前期达到了高潮,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战乱的影响逐渐休息。 (贵州都市报首席记者徐荣锋摄影报道)
紫云自治县猿场镇党政府创建张光平对本文也有贡献。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
来源:山西时报网
标题:【要闻】女子立誓终身不嫁当“自梳女” 曾靠吮吸狗奶存活(2)
地址:http://www.sxbeiying.com//sxxw/16666.html